7月26日清晨4点多,天才刚蒙蒙亮,如皋市白蒲镇街头,刘同元的身影就准时出现在了人行道附近,不时弯腰捡拾路边散落的废纸和饮料瓶。不认识他的人很难相信,这个头发花白的拾荒者是一名退休老教师。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资助贫困学子,刘同元已经坚持拾荒卖废品多年。而支撑他的信念很简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
通讯员 杜俊烨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严君臣 实习生 吕宝洁
81岁老人每天拾荒10里路
三个编织袋、一根长棍,这就是刘同元拾荒的所有“装备”。
7月26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在白蒲镇见到刘同元时,他正在楼下整理前几天的拾荒成果。倾倒出编织袋中的废品后,他熟练地将矿泉水瓶和易拉罐压扁,整齐地码在塑料袋中;硬板纸和宣传单页则分门别类地叠起来,按照大小顺序放到他专门辟出的收纳区域。
“现在天气热了,可以早点出门,多捡一点。”今年已经81岁的刘同元头发花白,身体也偏瘦,一双眼睛却明亮有神。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平时会将捡来的废品存放在楼下车库里,一般两个月去卖一次。
只要不是极端天气,刘同元都坚持早上四五点起床,等天亮就出门。沿着人行道沿途拾荒,每天他会在路上花费两三个小时,来回总共近10里路。运气好的时候一次能捡到10多个瓶子,但有时只能捡到两三个。
忙活这么长时间,平均下来一天进账只有两块钱。有人笑他“傻”,也有人对他的行为不屑一顾,但刘同元总是一笑置之,从不辩驳。很少有人知道,他攒下的每一个硬币,全都捐给了贫困学子。
拾荒的钱都捐给贫困学子
布满老茧的双手和晒得黝黑的皮肤,让第一次见到刘同元的人很难相信,眼前这名老者曾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从教多年,他接触了许多来自农村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女孩们,她们要是不读书,以后没有一技之长,可能连将来的生活都没法保障。”
在退休之前,刘同元就资助了一名刚考上大学的贫困女生。七八年前老母亲去世后,空闲下来的刘同元又动起了捐款的念头。
2014年,通过当地居委会推荐,刘同元结识了就读白蒲小学的女孩小燕(化名)。当时小燕的父亲被确诊为癌症,医疗费用花去了家里大部分积蓄,经济来源就是小燕母亲做理发师的微薄工资。
“当时就想一直资助她上学,等到她有了独立生活能力再说。”刘同元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近五年来他一直定向帮扶小燕,每个月提供60元的捐款,而这也是他拾荒的全部所得。如今小燕已经顺利升上初中,他也按照小燕的需要,给她订阅了几本文学杂志。
通过拾荒的方式做好事,原本刘同元的两个儿子并不理解,认为路上都是街坊邻居,被人看到了很不好意思。但刘同元觉得这种方式挺有意义。“既能捐助学生,又能美化环境,反正都是举手之劳,不是挺好的嘛!”在父亲的劝说下,这两年儿子们的观念也转变了过来,只是叮嘱他要量力而行。
这些孩子
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老刘,这里有两个空纸盒,我给你留着啦!”如今走上街头,经常能听到街坊邻居们热情的招呼声。如今他们已经养成了习惯,经常会把家里的废旧物品积攒下来送给刘同元。有时在街上看到了,他们还会特意喊刘同元来捡拾。
“我家在磨头,每天早上五点多赶到白蒲上班,几乎天天都能看到老刘走在路上拾荒。一根棍子挑着几个袋子,瓶子晃晃悠悠的。”在附近药店工作的江新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和刘同元已经认识六年多了,也是去年才知道他拾荒是为了资助学生,这让她对刘同元愈发敬佩。
在江新梅眼里,刘同元是一个生活非常简朴,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人。就连头疼脑热或者摔倒跌伤了,他来买的药物也肯定是同种类里面最便宜的。刘同元本身就有慢性病,有时一咳嗽就是好几个小时。江新梅经常提醒他要保重身体,尽量不要外出拾荒了,但她也劝不动固执的刘同元。
就在今年4月,刘同元因为肺炎住进了医院,一呆就是22天。担心留下后遗症影响走路和干活,刘同元没有选择做手术。“到我这个年纪,熬一熬就过去了。这些孩子们还有未来,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刘同元说,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尽量资助更多的学生。
“刘同元老师一直非常低调,直到最近有媒体关注了,很多他的街坊邻居才知道了这个情况。”现代快报记者从白蒲镇政府了解到,当时刘同元是通过当地居委会牵线搭桥认识了小燕,每年都会定时将720块钱送到孩子手中。如今小燕长大了,刘同元还准备将每个月的资助款提高到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