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吃或者不吃
这是一个问题

  □思郁

  这两天看一个美食节目叫《人生一串》,顾名思义,就是介绍夏天最热的时候,大街小巷,烟火气十足的烤串大排档。但《人生一串》的特色并不是介绍我们经常吃的烤串,羊肉串、烤鱼、板筋之类的,这些都是普通烤串,遍地都是,有什么好介绍的。这档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介绍那些暗黑烧烤,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千万不要以为烤羊腰、烤脑花就是极致了,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什么不能烤来吃的,稍微重口的就是烤蚕蛹、烤羊鞭、烤猪眼、烤蚕虫、烤猪血管……看完这档美食节目,你也会默默咽着口水感慨一句:敢情,没啥是我们不能烤着吃的。

  还真是如此,好像没啥是我们不能吃的。想起美国作家何伟(彼得·海斯勒)给《纽约客》撰文写过一篇《野味》,写的是他到广东萝岗探究这里的特色美食的故事。萝岗的美食是山鼠。如果你喜欢山鼠,在萝岗的任何一家餐馆,都能给你摆上一桌山鼠宴,什么蒸山鼠、炖山鼠、烤山鼠、咖喱山鼠、椒盐山鼠……在这里,抓山鼠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每天来吃山鼠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都需要供应三千只左右的山鼠。何伟探究了这种吃各种野味背后的心态,就是吃肉不是为了吃肉,比如说吃猫是因为猫有精神,人吃了有精神的动物,人便可以振作精神,吃蛇是为了强健身体,吃鹿鞭是为了增加雄风,而吃山鼠呢,是为了防止秃顶——这个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都驱车上百里来这里。

  关于中国人没什么不能吃的刻板印象,一部分当然是事实,这不用辩驳,李泽厚甚至把中国人的吃饭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大概什么都吃也算是一种平等。尤其是父母长辈,都是经历过饥荒年代的人,饥饿是一种最恐怖的记忆,他们对过去的那个年代抱着深深的恐惧,所以,就算到了富足的年代,家里还总要藏着一仓的粮食,因为只有粮食才是最有安全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真正的饥饿到来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可以吃。这就养成了一种饮食习惯,中国人看其他东西的时候,首先赋予的一种有用的属性就是它能不能吃。

  前几天读一本书叫《鱼翅与花椒》,作者是个英国姑娘叫扶霞·邓洛普,剑桥大学毕业,专业是学文学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来中国留学,本来想研究下中国的少数民族史,做个学术研究,谁承想,一入川蜀之地,就把自己的正事儿给忘了,变成了一个纯正的吃货,吃起来还不过瘾,还想自己动手,去报了一个厨师培训班,正经学习了中国的厨艺。她后来的论文不但是研究的中国的川菜,还撰写了《川菜食谱》,给英国人普及了不少中国的饮食文化。

  读《鱼翅与花椒》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入乡随俗真不是吹的。只要你生活在中国,或者就像扶霞,生活在成都,就算你保持了一个纯正的英国口味,从开始对中国的食物处处都保持警惕,但是慢慢内心的坚冰也会融化。她不但学会了一口川普,更大的变化就是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敢吃,到几年之后什么都敢吃——好像很少有她不敢尝试的。书中提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包括各种暗黑美食。比如在书的序言中,提到她第一次来中国之前先去了香港,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传说中中国最恐怖的食物之一——皮蛋,“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书中还提到一次,在北京,她想尝试下北京的特色小吃,有人向她推荐了卤煮火烧。她后来在菜谱中将其介绍为“煮沸的猪内脏配小块饼”,她形容店员端上来的卤煮火烧,“这碗汤像个棺材,里面装满了动物的残骸;大块大块的猪肺……”这两种就是她少有的不喜欢吃的中国食物。

  这位英国姑娘在四川啃兔头,涮鹅肠、毛肚、黄喉,大快朵颐的时候,估计也没想到,还有她不敢尝试的东西。不过也难怪,至少扶霞在“中国人什么都敢吃”的问题上,丝毫不含糊。她总结说,中国人好像是什么都吃,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无所不吃的中国”只是一面哈哈镜,放大了全体人类的贪婪的心。

  ■好书试读

  在巴黎,非得找个妓女才算数吗?至少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这个意思。佟振保留学时在巴黎,自觉“大家都当我来过巴黎了”,总觉得还缺些什么,最后找了个巴黎妓女。事后,很不喜欢她过于职业的气息然而没法子,那就是老年间的巴黎了。做这行,都是很职业的。

  19世纪,巴黎一度叫作“新巴比伦”,是欧洲最早用上拱廊商店街的所在,欧洲最伟大的城市。前四届世博会在巴黎开了两届,前七届世博会巴黎占了三届,情色业也不免水涨船高。商业、现代科技、艺术与文化,都在为情色业帮忙呢。

  ——《他们的她们》

  张佳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谢伦娜·塔弗(Sherrena Tarver)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良机。谢伦娜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为数极少的黑人全职房东之一,靠出租房屋赚钱。次贷危机后,她以每月一套房的速度在贫民区置产。贫民区里大量家庭因为不能按期付按揭,被扫地出门,房价跌至低谷。被扫地出门的家庭不得不租房,所以房租不降反升。

  ——《扫地出门》

  〔美〕马修·德斯蒙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是件有价值的事,”王尔德写道,“只是得时常记住,凡是值得知道的,都不可能被教会。”在写作本书的黑暗时分,我有时担心王尔德是对的。我问过一些成名作者,在他们的学徒年代曾参考过哪些写作指南,最多的答案是“没有”。他们说,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写。

  ——《风格感觉》

  〔美〕史蒂芬·平克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