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古都洛阳的生灭与轮回
  《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
  唐克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那些身后踪迹全无的中国城市,印证的其实是不断轮回的时间,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历史观

  古都洛阳,曾经有着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号称“天下之中”的十三朝古都。然而,像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通都大邑一样,今天的洛阳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省级工业城市而已,不仅昔日的荣光消失殆尽,地面的遗存更是寥寥无几,洛阳身体里那个高贵而又遥远的灵魂早已不复存在。唐克扬的新著《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是一部寻找洛阳记忆的小书——洛阳因何而兴,洛阳因何而衰,古代洛阳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中国古代最高的木构建筑永宁寺塔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唐克扬其实是以洛阳为个例,结合文献、考古和田野调查,并充分糅合进自己对于历史的丰富联想,去发现中国古代都市生与死的秘密,探讨这些都市重生与消亡的同与不同。

  洛阳建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夏朝,至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开启“汉魏故城”系统的开端而渐趋鼎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则是洛阳建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迁都,让洛阳成为一座连接不同民族、连接南北地域、连接汉唐两个伟大朝代的桥梁——而唐克扬这部新著写作的重点,正是北魏时期的洛阳。

  在唐克扬的眼中,北魏时期的洛阳之所以独具魅力,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洛阳规模宏大,为后来的中国都城规划开创了新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以“过去完成时”的叙述角度,追忆都城洛阳的市面繁华与佛寺之盛,以精彩绝伦的文字,将阳春好景时的“洛阳花下”和并不那么美妙的“衣袂京尘”再现在世人面前。杨衒之的文字同时又具有某种预言性,他不仅准确预言了北魏洛阳“必将如此如此”的结局,也在无意中触及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循环律,而如洛阳一般的中国古代都市,其兴衰恰恰与这种循环律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无不陷入一个个轮回的怪圈,从而无法逃避“生长,生长,结束,结束;或者生长,结束,生长,结束”的宿命。

  号称“天下之中”的洛阳其实不是具体的某一座城市,而变成了“天下”的缩影,成为“历史”的化身。被“追忆”的洛阳同样只是一种被转述的真实,是已然消逝的旖旎洛阳的片影,无论有着怎样的追忆形式,图像也好,文字也罢,都只能是一些模糊幻影,印证一些精彩的大略。所以,唐克扬认为,如果想要走进真正的洛阳,一条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展开丰富的历史想象,设身处地地融入古代洛阳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去体验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并与我们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才有可能找寻到古代洛阳记忆的密码。

  在充分考察了洛阳的历史、尤其是北魏倏忽兴亡的历史之后,唐克扬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都市往往并不是自然成长或消亡,而是“自动”加入和退出历史舞台的。这种倏忽的兴亡固然与“土木”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有关,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可感的人情——对于历史,中国人总是有着惊人的改造能力,建设与毁弃,也始终是中国城市绕不过去的怪圈。这种中国城市喜剧与悲剧并存的传统,既源于深刻的时代变局,又与传统文化的裂痕密切相关,而那些身后踪迹全无的中国城市,印证的其实是不断轮回的时间,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历史观。

  不过,尽管蓬勃乱张和持续毁弃是中国城市的两大旋律,但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生灭与轮回。中国传统文化的苍凉意境恰恰寄寓在这些废墟之上,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样式的中国哀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正是在中国城市悲壮的“牺牲”中,才凝聚和爆发了建筑短暂生命所有的文化意义。王淼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