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纳博科夫的“文学公开课”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
  《俄罗斯文学讲稿》
  《洛丽塔》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899年4月22日-1977年7月2日)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他在美国创作了《洛丽塔》,但真正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语写出的作品。他在昆虫学、象棋等领域同样也有所贡献。

  蓝文青

  今天,不知道纳博科夫的人们,绝大多数都知道“小萝莉”这个对少女的称呼,而这个称呼正是源自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

  《洛丽塔》是二十世纪极富争议,同时又极富赞誉的小说,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戴维·洛奇在自己的《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对《洛丽塔》有一个精彩的定义——“华丽的散文”,同时,戴维·洛奇给予了纳博科夫如下评价:“纳博科夫能如此精湛地使用一种不是他母语的语言,真令人钦佩赞赏。或许,正因为英语不是他的母语,这才激发他探索英文蕴藏的能量,并以无限的欣悦来实践创作。”

  事实上,在读毕纳博科夫的《俄罗斯文学讲稿》《文学讲稿》《〈堂吉诃德〉讲稿》之后,也会深刻地认同作为学者的戴维·洛奇的这句赞语。特别是纳博科夫情文并茂的总结性《文学艺术和常识》一文,深情款款地表述了文学艺术的美好,很“绮丽地(戴维·洛奇用语)”赞颂了伟大作家诞生经典作品的精彩辛劳,同时,概括了这些大作家“魔幻民主世界”是“虚构”的“童话”,一个个瑰丽童话,一个个睿智寓言,以及一篇篇灵动散文,最终再次融汇成为了一部部经久不衰的璀璨杰作。

  自幼随家人离开苏联到欧洲,从圣三一学院到法国巴黎,最后再到美国,精通了英语的纳博科夫,作为学者和翻译家给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文学课堂写讲义,当年的三部讲稿是手稿,选择的都是公认的经典作品。如今通读它们,会发现这是纳博科夫亲笔精心绘制的经典作品“文学地图”。作为教学者,他对入选的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认真对待,笃诚真挚,激情饱满地解析作品,引用大段经典原文,精细分析到字、词、句,是“手把手”的谆谆教导;言辞幽默,流畅且富于音韵美,字里行间灵动活泼,极富感染力;诠释角度新颖,求证和剖析方式精密,引领学生赏析了这些意象世界的机巧布局,精妙构思,不仅给予了学生穿插跨越各部作品之间的引导,给予了他们美好的文学享受,更对没有阅读过这些经典小说的人们起到了点拨作用。全文不仅有妙语可莞尔,更有警语能震耳。

  例如,他有趣地将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查尔斯·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做了类比,提到了英国文学里对“天气”的美妙关注,提纲挈领地映照了文学作品中环境对感情的影响;又如,将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乃至俄罗斯的果戈里的《死魂灵》加以类比,将小说家思考的“幻想和现实”做了紧密翔实的比较,抛开了诸多对作者本身的谬解,回归作品,探寻作品最本真的美好;而对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则蜻蜓点水般地掠过了那些给作品的“主义”定义,而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现出了两部作品散文般意识流的“艺术之美”;他字斟句酌地将毛姆评说福楼拜描写《包法利夫人》的那句“非常细腻,非常逼真”一一袒露出来;又将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对于“通奸”的态度进行了深度分析,感受到托尔斯泰笔下的细腻情感,甚至可以让读者隐约明白纳博科夫自己在《洛丽塔》中对“畸恋”的表述;他时不时将福楼拜等人的文学理论在各部作品里进行了穿插印证;时不时激情洋溢地将自己对文学美的鉴赏毫无保留地加以展示;与此同时,面对他毫不掩饰对乔伊斯溢美之词和贬低其他作家的偏执,读者也会莞尔。

  作为讲稿来说,目前市面上流行陈丹青曾根据自己笔记和录音整理出版的木心《文学回忆录》,而纳博科夫的讲义更为专业,深邃细致,且纳博科夫的讲稿完全出自他自己的手笔,而非学生的转述和抄录。此外,这些讲稿除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绝大多数是十九世纪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断代文学作品赏析。

  这些入选作品,英国文学家毛姆也曾在自己的《巨匠与杰作》之中力荐,同样,也是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论小说家和小说》中评论过的,可以当作西方文学评论界对十九世纪作家和作品达成共识的经典之作。只是,纳博科夫是以教学形式传授给了大家。

  作为俄裔,纳博科夫给予自十九世纪之后异军突起的俄国文学以《俄罗斯文学讲稿》正名,他从一个类似解剖者的角度,精密细致地剖析了十九世纪以来俄罗斯经典文学的精髓,就像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俄国人的观点》中曾经说,俄罗斯文学让英国文学界惊艳,同时又因为语言障碍使得“雾里看花”产生了距离,使得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作家即使不断地昭示俄罗斯“灵魂”,不懂俄语的其他作家甚至译者依然无法了解其真实贴切的内涵。

  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纳博科夫没有通篇引用和逐字逐句解释俄语的理解偏差,或者强调各种主义的不同,而是从俄国文学作品的细节上剖析深度,将俄罗斯文学的奇幻之处,现实之处,浪漫之处;将当时俄罗斯人知识分子们筑梦、造梦、织梦的种种,鉴赏出来,让世人看见俄罗斯文学的真正精彩,让人们真正理解“稳健的普希金,踏实的托尔斯泰,节制的契诃夫”,还有文笔“行云流水”的屠格涅夫,“平庸”而又善于“经营情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让学生和读者感觉俄罗斯文化特色,俄罗斯作家们的文学风采,体会到他们文风变化。比如:我们可以看见纳博科夫从一个“不了解自己祖国”的果戈里入手,分析了俄罗斯文学界、评论界,以及众多读者,是怎样将类似乞乞科夫这种人,裂解成了无限种演绎版本,从而揭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繁荣的根源。这点又恰好将俄罗斯文学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代划定了界限,又比如:读者从他对高尔基作品的赏析之中发现高尔基的特别角度,更能感受到他的悲悯。这点来说,纳博科夫更为循循善诱,更为朴实真挚,也更为激情热烈,更是一位良师。

  特别想提到的,是纳博科夫在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平庸”和善于“经营情节”的时候,谈到了“如果你讨厌一本书,你仍然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这就可以解释他宣称不喜欢《堂吉诃德》,却为它做了六篇讲稿。

  在《〈堂吉诃德〉讲稿》中,纳博科夫所分析塞万提斯每一个用字用词的奇妙,每一句的特别,都让学生们和读者们深刻感受到“艺术的享受”,这是一种跨越了上世纪追求二元论,而进入人性本质的体验,这是作为一位学者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他教授了深入文学世界的方法,以及可以尝试体验文学美的方式,让学生们告别了雨果当年定位“浪漫主义”小说应该“围绕一种思想构筑故事”的求证辛苦,从而享受到如福楼拜“多声部配合法”的文学层次美,更贴近了人文世界,更亲近“纯粹的”美好。纳博科夫不仅让我们明白——我们都可以不喜欢《堂吉诃德》,但不妨碍我们欣赏这部“粗糙的童话”,更能从他的精密赏析之中,发现塞万提斯笔下的意趣。

  这三部讲稿的精髓中,最值得今天的读者重视的,是纳博科夫强调了他从“文学角度”认识这些文学瑰宝,强调了他反对枉顾作品以反证作家的各种评论家,甚至心理学家,虽然这是与毛姆在《巨匠与杰作》中,对世界经典作品的大力推崇,对巨匠们竭力褒奖,努力发掘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引领文学爱好者初入佳境不一样,纳博科夫则给予读者另一个角度,更深度地思考小说家的思想,贴近作家的精神世界,触摸文学美的灵魂。

  对比同类作品,于阅读经典小说的读者来说,《巨匠与杰作》是引领入门书,纳博科夫的三部文学讲稿,则提供了晋升空间的进阶书,尤其是纳博科夫一直强调的“拥抱细节”,相辅相成地促进读者“更上一层楼”——走入写作的另一个境界,这点来说,是很多这类文学评论书籍做不到或做得不够的。

  掩卷之余,那些闪烁在三部讲稿之中的种种妙语,那些隐藏在作品之中的作家身影,那些瑰丽在经典作品之中的人类文明精髓,宛如夜空里不灭的星辰,引向更深处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纳博科夫一堂堂精妙无比的“文学公开课”已经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和胸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