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林谷芳:往来两岸,印证读过的中国书
  林谷芳写《茶禅》,是要为中国茶禅立基
  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在禅与艺术外,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著有《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禅:两刃相交》《千峰映月》《画禅》《归零》《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落花寻僧去》《春深子规啼》等。
  扫码看访谈视频

  盛夏的苏州,林谷芳着一身标志性白衣而来,他的头发也差不多全白了,看上去仙风道骨。据说他一年四季都这样穿衣。再冷,也不过是脖子上搭一条白色围巾。

  在大陆,提起林谷芳,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茫然,因为不了解;另一种则是好像遇到知音一般的惊喜。其实,林谷芳在台湾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文化大家。他身份多重,他是民族音乐家,琵琶弹得非常好,有一种说法,说台湾弹琵琶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同时他也是文化评论家,出版过很多这方面的著作。但是他自己觉得最接近他本质的角色是禅者,他是一个修行的人。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文 顾炜/摄

  1

  林谷芳是谁?解释起来有点复杂。但若说起星云法师,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对江苏人而言。作为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弘法之余倡导人文教育,佛光大学即由其一手创建,林谷芳是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的所长。佛光山会派不少出家学生来研究所学习,佛陀纪念馆和佛光园美术馆这两个机构的总馆长如常法师,也曾到研究所进修,是林谷芳的学生。

  星云法师于2003年创办“人间音缘”,广邀世界各地的音乐人为他所写的词谱曲,这个活动盛大,需要有人来掌舵,林谷芳受邀当过多年的艺术总监。这是二人“最深的因缘”。

  在台湾,如果说星云法师是一位无可置疑的宗派领袖的话,那么林谷芳则是极少数为公众熟知且连道场都一定尊重的在家人。

  林谷芳身份多元,他是著名禅学家、民族音乐学者、文化评论家、台北书院山长。他因将禅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音乐、美术、戏曲、茶道、时评等融会贯通,其禅宗文化著作实质上是集禅学、文化评论、艺术鉴赏、生活美学于一体的跨界之作,因而深受两岸三地文化界推崇。

  作为当代在禅的书写上面向最广的人,林谷芳说,他的这些书基本都是禅家所谓的“因缘而为”——因为有了某些缘分才动笔,只有这本《茶禅》,是他主动写的。

  “大家都在说‘茶禅’,但中国禅籍里面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两个字。中国既是茶的宗主国,又是禅的宗主国,‘茶禅’好像很自然的就是中国的东西,到处茶会以此为名。这是极大的误会。但中国作为茶的宗主国,同时也是禅的宗主国,发展一种茶禅文化也是理所当然的。我写这本书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中国有茶禅,那应该是什么样子。”

  也即是说,“茶禅”并不如许多人——包括茶界与佛门所以为的,是在恢复一其来有自、卓然而立的固有文化。它其实更是一种文化创建。

  2

  7月14日,《茶禅》在苏州首发,林谷芳的很多学生和铁杆粉丝专程从香港、北京、西安、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地赶来。他笑说,“他们看我这个糟老头在苏州如此无助”。

  与记者对话一个多小时,林谷芳思路清晰,侃侃而谈,演讲时中气十足,在台上站了一个小时也毫无疲倦之意。能如此,就来自他禅家的“锻炼”。到现在,他每天早晨起床后都打坐至少一个小时,坐如钟、站如松已经成为生活习惯。他在日本时,一位年轻人曾偷拍他的照片,在一群人之中,唯他身形笔挺,于是感叹说:“先生真如岩上之松也!”

  从1988年第一次回到大陆,林谷芳往来两岸之间已经500多次。“第一次来就来了35天,走了11个省份,恨不得把年轻时读的中国书都做一个印证。”往返两岸的30年间,让他感叹中国实在太大,中国的变化也实在太大,中国本身在勃发,中国的文化也在勃兴,让他至今仍然无法停止脚步。

  很多人认为台湾在中华文化传承方面做得比大陆好。林谷芳说,这是因为它没有断层,所以一直自然存在着。“我上大学的时候,台湾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官方开始关注传统。在此之前,台湾非常新潮。因为1949年过去的知识精英,多数都有‘五四’的经验,而‘五四’就是否定传统的。到了1950、1960年代,台湾有‘留学热’,可你到了美国,人家却问你:你的东西是什么?像林怀民这些人都是当时被问才回头的。”

  台湾不仅相对于大陆没有断层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有实践性。“你来台湾会发觉很少有人跟你谈儒家,但好像儒家的礼在台湾人身上很容易看得到。”

  从林清玄、胡茵梦到现在,禅在台湾热了好多年。林谷芳说,这是因为佛法的复兴在台湾的文化重建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台湾有着华人世界密度最高的志工,这个‘志’不是志愿,是‘志业’,有宗教意味。在大风潮之下,文化界、演艺界人士信禅,也是一个比较自然的现象。大陆明星也时兴学佛,更多的可能是因为现世的困顿,所以常常会出现被江湖术士所骗的新闻,这在台湾比较少。”

  面对如今大陆人人以学茶学花及号称学佛为好的情景,林谷芳笃定地说:“如果不入道,在这些东西上走得越远,就错得越多!如果妄念不放,追逐名车美人跟追逐上师佛法,其追逐者,一也!”

  3

  林谷芳所涉入的领域,在大陆可被归入国学。但林谷芳对“国学”这个概念却有所保留,“人家介绍这是一个国学大家的时候,我总是不敢承受。”

  “国学更多投射了一种心理认同或文化认同。面对外来的文化,我们要做一个区隔,因此把对方叫西学,而把自己叫国学。国学是一个文化变迁中带有自我认定或自我保护的观念,这个观念在我们文化变迁时代是有价值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做一个厘清。但这个概念如果做无谓的延伸,则会使泥沙俱下、龙蛇杂处。”

  2009年长沙两岸文化论坛上,林谷芳曾直言若大陆文化复兴一直只有儒家社会进取的哲学,而缺乏老庄谦冲自然的哲学、佛家空无超越的哲学,只会越来越乱。“当时国台办主任、现外交部部长王毅下来就握着我的手说:你打到我的心了,就是这样的!”

  曾有台湾学者说《论语》读过100遍,气质就会不一样。“我一听就笑,宋以后哪个人不是《论语》读过1000遍?还不是一样求官求财。如果读经是这么简单就能改变气质,则中国读经最烈是在宋,为何中华气象之衰也自宋始。读经固是好事,但用什么态度读经、读什么经才最重要。”

  林谷芳所乐见的大陆文化复兴,是儒释道三家齐弘。

  “坦白说,在儒释道三家中,最容易产生文化藩篱的是儒家,因为儒家的许多伦理是带有强烈的文化特质,也就是较具后天基础的,很难要求外国人直接拥抱儒家伦理。但不同文化的人却可以共同拥有更基底、更广垠的自然哲思,世界上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非宗教书籍是《老子》,这说明《老子》相对于儒家伦理,更能超越文化的隔阂。而更加能穿透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障碍的还应该是佛家,因为它观照与解决的是生命最根柢的困顿问题。所以说,在儒释道三家中,最具有中国特质的是儒家,但最具文化藩篱性的也是儒家。”

  先生如是说,我们当如是闻。

  对话

  诗酒茶花这些事

  若无修行,不过是装点

  读品:中国有茶道吗?

  林谷芳:“茶道”这个名词在中国典籍中用得非常少,但这个“道”,是茶之道理,泡茶的方法,泡茶的美学,不是真正的修行。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茶道。

  

  读品:茶禅与茶道是什么关系?

  林谷芳:这两个词在日本是可以通用的,因为禅是日本文化艺术的根柢,由茶禅一味形成的饮茶方式叫茶道。但在中国,茶道是一个比茶禅更宽泛的概念,儒释道三家,你用道家的哲思去喝茶,也可以叫茶道。

  

  读品:您怎么看如今大陆茶艺花艺学禅的流行?

  林谷芳:其一,物质条件到了一定程度,追求生活的悠游,产生一种生活的美学。其二,大陆目前的茶艺文化,其实是70年代在台湾重新创建完成的,它是在明代茶文化的基础上做的一个当代形式的再现。明代茶文化是一个最典型的生活文化。事不嫌其细,物不厌其精,行不嫌其美,什么都追求极致,陷入以心逐物的境地,现在两岸都看到很多的雅集,美则美矣,但是没有生命的积淀和真正人文的一种关照。其三,台湾在70年代复兴茶文化时,对“茶艺”这个名词是经过讨论的。茶文化在东亚三国,日本叫茶道,跟禅宗的修行有关系;韩国叫茶礼,跟儒家的社会性伦理有关系;中国叫茶艺,从道家影响下的生活艺术而来,偏重生活美学。现在两岸在谈“茶道”的时候,多数都称不上,因为我们只是“茶之道理”。

  

  读品:最典型的就是倒茶喝茶拍张照片发朋友圈。

  林谷芳:所谓的“生命的装点”。真正的文人喝茶,虽然有我讲的种种局限,但还不至于到装点的地步。我们人文的厚度不够,这个装点性就特别强。

  

  读品:为何您涉入的领域这么多?

  林谷芳:跟我的禅修行有关,禅修行就是让你做一个明白的人,让你心如明镜,因此能对接于万物,这是一个根柢。第二跟我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有关系,中国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研究这个文化不能局限在某一面,必然要跨界。

  

  读品:关于文化重建有何建议?

  林谷芳: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最澄和尚有句话叫“一灯照隅,万灯照国”。灯灯相传,就能发挥文化重建的灯塔效应与群聚效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