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王永良书法线性之美
王永良先生是个简单的人,诚如其名,良善醇厚,与之论交久,温而恭,知其为今世大隐之谦谦君子;然其书法的线性之美,弥足动人,文气摄人,允为书坛翘楚。
毋庸置疑,技法乃一切艺术之基;而技进乎道,唯有身经百战、内外兼修之人,才能颖悟属于自己的艺术理想与个性表现形式。书法艺术尤重个人创作体验,字里字外,修行过往,皆可厘清书法家的文化密码,唯其中经典传承更多源于一种精神价值的考量,绝非炫技,是为正道。
永良先生砥砺于书法帖学一脉,他的书学思想、态度和立场一览无遗:儒雅清正。东晋“二王”帖学、唐之“欧褚”、宋之“米黄”、元明“赵董”、法乳沿续至明末清初王觉斯,虽然在视觉表达上愈加个人化、观念化,儒释道精神却一直并行不悖,永良先生参透此理,器识深广,不为时风所惑,挥运自在,将书法的线性、线质、线韵挥洒极致。不醒即为梦见。于书法一道,初心不改,始终走在朝圣的道上,执古之道,鉴今之有,撷佳句,摘名篇,以书法之名叩问心灵。
钱钟书说过: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经年累月,唯精唯一,永良先生的书法已逐渐跨越技匠的造境,而至写心的化境。一根根笔走龙蛇的墨线,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一幅幅精彩绝伦的晋格佳作,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让他在书坛声名鹊起。笑呵呵的永良先生总是一副从容模样,不着急的他乐于徜徉碑帖大千世界、默识于心,思考书法历史长河中人与人、人与帖、人与自然的心契相连。不断研究书法用线之线形、线向、线质、线色、线韵之妙,遇见了属于他笔下那一份雅逸安静与欢喜自在。于是,你总能在万千作品中,一眼辨识到永良先生的神来之线,墨色幻影,似梦似真,让我们惬意自适,意念如如,息心止妄,如在山阴道上行,惠风清流,足散人怀。亦让观者顿生“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之感。
当我们看多了千人一面的陈式化作品,其书、其人是怎样的存在呢?当我们追问艺术最振奋人心的力量何在时?也就意味着艺术家将远离犬儒与世故。永良先生勇于直面书法创作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始终遵循内心的召唤,关乎如何在书法中渗透情感,赋予极具诗意的想象空间。永良法书,结字停匀,字串间流传自如,牵连有致,既温文尔雅,又率意浑厚;章法之法似出规入矩,又不经意间笔势纵横,骨格清奇;通篇大作张弛有度,墨色纷披,且气势开张,尤如大匠运斤,浑然天成。
智者筑桥,愚者筑墙。近年来,王永良先生在沪、苏、皖行走,以“右军遗风”之名统领系列个展,以推墙开窗的识见,雅集各路高朋,松风过耳,丘壑存心,他亦将藉此携书迹行遍中国。
永良先生的书法世界,涵咏性灵,才情照人。令我充满期待:你不必呼唤未来,未来就在你的笔下。因为特立独行的士者,都有一股不容置疑的风骨。
(文章作者为王俊)
王永良
职业书画家、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南唐画院副院长、苏州海棠阁书画研究院院长。
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1985年10月入选首届安徽省青年书法展,1986年4月入选《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选》,1986年6月获《书法报》首届“黄鹤杯”书法篆刻比赛二等奖,1990年3月入选香港“中国艺术大展”。1998年移居南京后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近年来作品多见于《书法》杂志、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国家级核心报刊,多次出版书画专集。
永良印象
□袁裕陵(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主席)
“永夜能消唯笔墨;良辰莫负是钟王”,此乃余数年前赠挚友永良之“鹤顶”格嵌名励志联,其大意为:唯笔墨可伴人度过寂寞漫长之夜,不虚度大好时光之法是以钟繇、王羲之为师研习书艺,辞能达意,言无不当,此联余颇自诩。
永良其人也:玉树临风兮,容仪轩举;表里如一兮,朴实无华。心真意笃兮,达观知命;甘于寂寞兮,不忮不求。古道热肠兮,一襟和气;正言直行兮,屈己待人。事文以格致,研墨以修身。不戚戚于厄逆困苦,不乐乐于顺达富足。隐隐乎怀仁者之心,恢恢然有君子之度!
但看永良,镇日里心慕手追,祖钟师王。意先笔后,临池不掇。诸如三体八法,真草隶篆,颜筋柳骨,醉时醒时,未尝一刻敢有忘焉!终于得天法,晤三昧,成竹在胸,气度不凡。兴来时椽笔如飞,云烟落纸;得意处天马脱街,字字成龙!
常言人如其字,字如其人。赏读永良其书,同时亦读其人。人书相参互证,更能真切理解其人品书品,余尝曰:“设使当今还存‘完人’二字,则非永良莫属!”言虽多为戏语,唯永良之人品,于中亦可略窥一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