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时间,37位中日学者,共同协作、系统整理日本一手档案,着眼日本军政高层的战争决策,完成了46册《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7月6日,“日本侵华史料及其研究——《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出版座谈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该丛编编者中有三分之一是日本学者,丛编内发表了相当一批在日本尚未公开的第一手档案,未经过任何修饰加工在书中“原生态呈现”。
实习生 张蕖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谢毓灵/文 顾炜/摄
大量是日本尚未公开的第一手档案
“这套书是一套真正意义上中日合作编辑的日本侵华史料,编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日本第一线的专家。”总主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告诉记者,该丛编由中日两国共37位学者共同协作完成,耗时8年,共46册,分4大编17个专题。
作为决策类专题史料汇集,该丛编着眼于日本军政高层的战争决策,所收资料分为政治外交、军事战略、社会文化、经济等四大领域,农业、工商业、外交、化学武器作战、生物武器作战等,在书中都有详细研究。据介绍,资料来源多出自日本原防卫厅(现防卫省)战史部、外交史料馆、国立公文书馆及国会图书馆,以及各类非卖品文献、旧报刊、人物专辑等,其中相当一批是在日本尚未公开发表的第一手档案。
战败前夕,日本曾大量销毁机密文件,加上其军事要地和军政指挥机关遭受了盟军的猛烈轰炸,大批高层决策重要文献永远消失了。因此,这些第一手档案,收集境外史料也是该丛编的最大难点。“课题确立之初原本没有境外工作的计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展开了境外合作交流,如果没有日方专家的无私支持,是难以完成的。”
“原生态呈现”日本侵华的各方决策
据臧运祜介绍,在丛编中,很多的日本原始资料,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加工,只配有一个简单的解说,他表示,希望通过“原生态呈现”的方式,完整展现出当年日军关于侵华战争的各方面决策。
座谈会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表示,他翻看了几本书发现,其中有大量的日文原文。“这对于懂日文的人来说,更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另外,王卫星表示,之所以会有一些第一手档案,是因为日本的档案馆、文库有个特点:过几年看就发现有“新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据王卫星介绍,日本战败时大规模销毁档案,而其中有一些档案流落在民间,由官兵个人收藏。随着官兵年龄增长,他们的后人拿出来捐赠给了文库、档案馆。王卫星表示,他曾在靖国偕行文库里发现一份部队的手写作战日志,描述了日军从上海到南京一路屠杀的罪行,如今也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国内首次完整呈现细菌作战档案
731部队的细菌战档案资料、日军的化学武器研究……在座谈会上,丛编中的《化学武器作战》《生物武器作战》部分引起学者们的讨论。
现代快报记者从丛编中获悉,根据已故学者步平研究,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生产的化学毒剂数量总计7376吨,填充炮弹、炸弹7460972枚。1938年,在宜昌作战、武汉作战等大规模使用。而近藤昭二和王选通过整理1994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并找到了细菌部队有关人体试验的报告,用血淋淋的事实揭露了日军的残忍暴行。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连红表示,该丛编是学术届的一个标志性新成果,也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巨大进步。他比较关注其中的《生物武器作战》方面,“这一部分需要去日本查阅大量资料,尤其是要翻看一些参与作战的日军,回国后成为科学家写下的文献。在庞大文件的支撑下,可以说这一部分是国内第一次将细菌作战的档案完整呈现。”
国内篇幅最大的日本侵华决策类专题史料汇集
“近30多年来,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的抗日战争研究还远远不够。”臧运祜表示,该丛编是《南京大屠杀的史料集》和《日本侵华图志》的延续。
战时日军提出的日中战争“偶发论”中国“反日论”等战争借口,战后日本右翼又提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等怪论。臧运祜表示,丛编中大量的档案资料,有利于批判和驳斥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与歪曲侵华战争的行为。依据更多的原始资料来推进日本侵华史的实证性研究,不但对于提高我国学界的中国抗战史研究、日本侵华史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学界在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国际影响力。
此外,在全面抗战爆发81周年之际,该丛编的发行,意味着迄今国内篇幅最大、相关史料收录最完整的日本侵华决策类专题史料汇集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