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外国书那么洋气
还要不要读中国书

  □思郁

  出了本小书,是我专栏的文集,书名有点鸡汤,叫《带一本书远离人群》。这句算是正式的广告。

  书出来后,当然要馈赠书友,而且,我最期待的就是书友的各种评价。那一天看到青岛的书友薛原发了条朋友圈,说了他读完我的书的印象,文字稍微摘录一下:“在我的印象中,思郁是符合鲁迅先生说的‘不读或少读中国书’这一论调的。作为独立书评人,思郁的眼睛对中国书几乎不瞧一眼,他只盯着那些西方的孤僻、疯子、变态、同性恋……”

  如果只从这本书选录的篇章看,薛原兄的印象不能说不对。书中选录的作家和文学作品,都是出自西方文学史,中国文学中的人物和作品没有一篇。再加上序言中,曹亚瑟兄开篇说他年轻时候“痴迷西方典籍,中国书一概不看”,说我虽然比他理智,但依然“快活地游弋在西方学人的理论与八卦之中”,这些文字都给人造成了类似的印象,说得我好像不读中国书似的。

  这些话不能说偏见,但绝对是错觉。其实这本小书中原本是收录了不少中国作家的评论,比如写沈从文、汪曾祺、张爱玲、陈忠实、王小波等,但是编辑觉得中国作家的评论既然没有几篇,倒不如干脆不录,这样显得风格比较统一。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苏珊·桑塔格的段子。有次采访,记者非要追问她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桑塔格说,当然是莎士比亚。记者显得有些意外,继续追问,怎么会是莎士比亚,你写过很多作家,但从来没有写过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这其实就是问题所在。我最喜欢的作家,对我影响很重要的作家,并不一定是我写过的作家,也许有几位作家一直搁置在我内心中,充满了敬畏,但是如果没有把握,我只会无数次地去阅读,而不是轻易地书写。

  美国小说家安·帕奇特说过一句非常朴实的话,让我很难忘。她说,在文学上给我们最大影响的,不是我们喜爱什么,而是在我们心态特别开放的时期,恰好阅读了什么。每个人在阅读生涯的起始,都是杂食动物,不但是来者不拒,而且还会四面出击,这个时期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启蒙书籍,会让自己的阅读生涯变得丰富多彩。我最幸运的是,刚刚进大学的时候,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几乎每天有空都会泡在图书馆里,去一本本阅读搁置在书架上的蒙尘的《鲁迅全集》,是鲁迅的文章奠定了我写作的根基,以及我对汉语写作的最初认识。鲁迅虽然写过《青年必读书》,说过“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样的话,但是,我们后来人要把这句话搁置在“五四时期”那个特殊的上下文语境中,才能理解鲁迅的用心。我们这些后辈不要轻易地断章取义。

  我曾经在一篇论述汪曾祺的文章里写过一些“大逆不道”的言论,我说从汉语写作的成熟程度上看,汪曾祺的文章要比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好。这是汉语写作传统传承的必然性,我们不是比较写作者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宽度、认识的广度,只说汉语写作的成熟度。汉语写作从“五四时期”开始推广白话文,经过了几代作家的努力,到了汪曾祺这个时期,已经发展成熟了。

  何为成熟的汉语写作?让我举个很不起眼的例子。金庸的《神雕侠侣》,第三十二回“情是何物”的最后一段:“某一日风雨如晦,杨过心有所感,当下腰悬木剑,身披蔽袍,一人一雕,悄然而去,自此足迹所至,踏遍了中原江南之地。”这一段的旁批中说“一句话写尽十年事”, 概括得恰如其分。这就是汉语写作成熟的魅力所在。我在中学读过之后,这个段落再也难忘,原来汉语写作是这样的简练和美妙。

  在我的阅读生涯中,鲁迅、沈从文、钱钟书、汪曾祺、张爱玲、王小波、金庸等,这个名单上的人还可以继续写下去,是他们塑造了我汉语写作的根基,有他们的存在才让我有底气去阅读博尔赫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纳博科夫、海明威、马尔克斯、加缪、卡佛。我无法对这些作品的滋养进行明确的区分,因为无论是汉语写作,还是翻译文本,它们对我写作产生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存在。

  ■好书试读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公元1844年),安徽桐城东乡有个农夫,叫姚十七,锄地锄着个坛子。坛盖儿上有敕勒封口,可是不管用,因为姚十七一锄到位,把坛肩之处耪开一个大窟窿,登时冒出一阵白气,上冲十余丈之高,久久不散——但闻空中有人声,说:“闷煞人也!闷煞人也!这可不有二百年了么?有二百年了不?岂料还真能重睹天日呢!”

  ——《一叶秋》张大春 九州出版社

  

  曾经的宁市公安局刑技处处长、省公安厅刑侦专家组成员骆闻,在一次出差回来后,发现妻女离奇失踪,多年来,他一直苦苦寻找妻女失踪的真相。三年来,杭市连发多起命案,凶手每次杀人后,都在地上留下“请来抓我”四个大字,这个公然挑衅公安机关的大案顿时激起警方高层震怒,省厅领导拍桌下令缉凶,可是,专案组成立四次解散四次,始终未能破案。

  ——《无证之罪》 紫金陈 湖南人民出版社

  

  我从小就不喜欢故事的女主人公结婚嫁人。记得小时候看《小木屋》系列小说,在最后一集《新婚四年》中,劳拉嫁给了很有男人味的阿曼佐·威尔德,并生下了女儿小玫瑰。尽管书中写到他们遭遇了冰雹袭击、白喉暴发以及其他影响农事的种种不幸,但劳拉结婚并喜获女儿理应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而当时我看着这本书的封面,竭力让自己为她感到高兴时,却怎么也做不到。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幸福的结局,劳拉的一生至此仿佛就结束了。从许多方面来说,确实是这样的。

  ——《单身女性的时代》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