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龙王山、怀抱长广溪,漂亮得像个公园,这儿也是“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老家——位于江苏无锡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
“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深海勇士”号自主化程度高达95%……近40年来,中国载人深潜器的发展经历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奔赴无锡采访了解到,两年前,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开始立项,目前正在紧张研制当中。未来,它将下探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蛟龙”号总设计师:退休后再接棒
在七〇二所,有一位老人按时上下班。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83岁的徐芑南。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徐芑南与水下运载器就分不开了,至今已走过一个甲子。
“1978年以前,我国的深海潜水器装备基本上没有,装备都是从国外租的,这就促进了我们自主研发。”徐芑南清楚地记得,我国第一台单人常压潜水器,就诞生在七〇二所。
此后20年间,从80年代的单人常压潜水装具、600米缆控无人潜水器,到90年代的1000米、6000米无人无缆自治潜水器,国内深潜装备事业不断大步向前。但始终萦绕在徐芑南心间的,是一直未能实现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
2002年,“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这就是后来的“蛟龙”号。已退休的徐芑南沉静许久的心又被点燃了。当年6月,徐芑南被任命为“蛟龙”号总设计师。
1000米、2000米、3000米……2012年“蛟龙”号最终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了全球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当年研发团队年轻人,成为深潜事业领头人
“蛟龙”号海试过程中,先后获得国务院颁发的“载人深潜英雄集体”“载人深潜英雄个人”等荣誉。不仅有徐芑南、吴有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倾注大量心血,还有一大波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新一代深潜装备事业的主力军。
近20年来,所有深潜器的研制都是迭代的,没有出现断层。2009年,在“蛟龙”号海试完成前,“深海勇士 ”号就已立项;2016年,“深海勇士”号还未交付,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已开始立项研发。
伴随着深潜器研制的推进,我国深潜事业培养出一波又一波得力干将。2002年“蛟龙”号立项时,担任“蛟龙”号副总设计师的胡震只有36岁;“蛟龙”号海试时,年轻的叶聪担任了首席潜航员。如今,胡震成为“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叶聪成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在七〇二所所长、研究员何春荣看来,不仅是七〇二所,在100多家与其密切合作的单位中,大量配套技术人员也快速成长起来。目前,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的员工有10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6岁。
“深海勇士”国产率 95%,关键器件“江苏造”
“深海勇士”号最大的不同是,国产化程度高达95%。在载人球舱、快速上浮下潜、水声导航定位、动力系统应用锂电池等方面,“深海勇士”号在国际上都遥遥领先。
以“深海勇士”号首次运用的锂电池为例,用的就是无锡一家企业的研发技术,完美替代了原来的银锌电池,电池可用次数和设计寿命都大大增加,成本却只有原来的一半。
何春荣认为,江苏有非常好的工业基础,但新时代江苏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更多的高峰。“希望借助载人潜水器,特别是可以深海作业的其他装备,把江苏在深海装备方面的能力带上一个高峰,也希望在江苏构建第一个海洋装备产业化发展的高地。”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蛟龙”系列将向更深海区域进军。为了征服剩下的0.2%海洋,中国正在建造全海深载人深潜器。何春荣介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涉及众多高精尖技术,比“蛟龙”号、“深海勇士”号都要难,“这是我国在突破开发海洋技术上非常关键的一步,现在攻关工作稳步进行,未来它将带着中国科学家下潜到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赵冉 徐红艳/文 马晶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