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6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为什么不该将“外婆”请出课本

  昨天被聚焦的一幕“惨剧”刷屏不休——“外婆”被“姥姥”吃掉了。

  据报道,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李天芳著《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被悄然改成了“姥姥”。

  瞬间被震到。“外婆”不哭,你虽然被“删”,但你还有“婆婆”“婆”“家婆”等一大把叫法活跃在吃瓜群众的口齿之间。

  问题是,上海的课本这是闹哪样,没听说在上海当地,“妈妈的妈妈”喊成“姥姥”啊。“姥姥”这个词一般归为北方语系,莫非这是作者本人的意思?查询所知,李天芳出生于西安,是地道的北方人。但目前并没有信息证明,李天芳本人表达过这样的意愿。

  作者本人在作品里使用的称谓,显示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修改,无必要。对著作权,也缺少了一份尊重。

  网友翻出了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但随即有人发现,“外婆”被列为方言,也是几年前的事。难道方言也有“小鲜肉”?真新鲜。

  民间称呼,向来不受拘束。约定俗成的部分,即使在不同的地域之间“混用”,也无伤大雅。这份默契,正是民间文化包容的体现。地方方言将“爸爸”叫成“伯伯”“大大”……的例子颇多,但实无统一叫法的必要。否则就涉嫌庸人自扰。

  道理很浅显,不必赘述。值得探讨的是,这么一件“小事”,何以引起各地网友强烈的心理震荡。无他,这样的“无事忙”,用一种既古怪又霸道的方式碰疼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无论喊“外婆”还是喊“姥姥”,这份心底里的血脉传承印记,从不受外力的左右。

  周杰伦唱响的《外婆》,唤醒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又震颤了多少白发外婆的心弦。不管你是外婆还是姥姥……那一刻,只有一个内涵:这个用心血养育了妈妈的女人,是伟大的女人。

  这样的致敬,又何止于音乐的流淌。人间书本和草木,都能寄情和留存。

  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刀切”,是对这一宁静空间的不请自入。不由分说地删改,让人们的乡愁受到了打扰。教育部门当然是奔着“精准”而去,这份呵护文字的善意,我们也能看得见。可尽管如此,公众还是感觉不舒服。这份“僵持”说明了删改之前民意的缺席,希望有关方面能重视。

  愿“外婆”“姥姥”之争不再有,愿“外婆”“姥姥”无论在心上还是在纸上都能各自安好。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不由分说地删改,让人们的乡愁受到了打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