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午,2018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揭晓,题目核心围绕“语言”,表明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且语言既可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也传承文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点评说,这是近几年来出得最好的高考作文题,很有语文味儿。不少网友也点评说,很符合江苏“诗情画意”的气质。特级语文教师王夫成则表示,今年作文审题不难把握,立意见出高下,行文要紧扣“语言”来写。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邓雯婷 马壮壮 舒越 顾然 仲茜 黄艳 实习生 赵晶
2018江苏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桥
一座桥,屹立在路上,如同一个人的等待,它在等待什么?
人有人话,物有物语。作为一座桥,形态各异,构造不一。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表达也不尽相同,形式也不一样。最常见者是用话语表达,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即使是用语言表达,也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智慧。有时候,直截了当地说比迂回曲折地说效果要好,有时候拐个弯说话却更能让人心悦诚服。
但有时候,仅仅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艺术形式。譬如说用油画、音乐、雕塑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
那么,桥呢?桥,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它在表达什么呢?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桥头,站着一个人,在等待着游子归。
让我们尽情地想象一下:最初要建桥的那个人,他在想些什么呢?他面对着河,他要到河对岸去,也许他尝试了很多办法,但此时,他想要建一座后来被称为“桥”的东西。他找来了一根木头,想办法横亘在河面之上,他小心翼翼地尝试着走过这座“独木桥”,当他走到桥中央时,仍不由得浑身打了一个战:桥下波光粼粼,晃了一下他的眼,这个圆圆的木头,轻微一颤,差点将他掀到河中去。
他惊魂未定地坐在河对岸:怎么才能变得更为稳固、更加安全呢?于是,他想到了在两岸架起固定的支架,用两根乃至更多的木头编排在一起……当第一个人在河上建起了第一座桥的时候,他肯定不知道他所建造的这个“物”该以什么来命名?他左看,右看,想要给自己的建造起上一个名字,百思不得其解,他干脆跑到远远的地方,一个灵感瞬间攫取了他: 。他用树枝画下了这个字,用语言的形式为他伟大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命名。
可以说,每一座桥,都是伟大的设计,桥,不是目的地,但是是去目的地的必经之地。每一座桥,背后都有一群伟大的人。桥的设计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对面对问题的表达不只是解决他自己的,他是存在着公心的。有一句话说得好:过河拆桥。是说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不让别人来过河。而桥的设计者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过河,不仅仅是更为安全,而且还注重过桥时的心态。从这一点上,我们就不难理解后来的桥,特别注重审美要素,它在展示独特用处之时,也在诠释着独特的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记录者,一直影响着现在。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
很有语文味儿的一道作文题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评价: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是近几年来出得最好的一道作文题,既可以联系学习生活,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人人都有话可说。这个命题引导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多实践,导向作用是非常积极的。新的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今年的江苏作文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很有语文味儿,有助于鼓励广大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题目提供的材料是叙议结合的短文,关键词是“语言”二字。既然关键词是“语言”,那就可以用到现代快报5月30日封5版介绍的喻老师的审题方法。题目字数越少,可供发挥的空间就越大,这很容易写得空泛。可以在“语言”二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些字词。在前面加,可以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大众语言、文学语言,等等;在后面加,可以是语言的作用、语言的魅力、语言的传承、语言的发展,等等。如果选“语言的作用”,就可以用到材料中的三句话(可以重点说其中的一句)。
今年的题目虽然人人有话可说,但也可能出现两个极端:不少考生可能泛泛而谈,流于一般;少数考生可能会写得特别出彩,这样的考生多半是读书多的、喜欢思考的。可以批评当下语言粗鄙化的倾向,阐述捍卫祖国语言纯洁性的重要。可以回顾历代作家的语言经典作品,歌颂灿烂的中华文明。可以联系个人成长,谈谈如何学好语言,可以描述有独特语言风格的某个人,写成生动的记叙文。总之,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每位考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最有话可说、又最能把话说好的一点去写。千万不要对材料的三段话平均使用力气,应该突出一个重点深下去。
今年的题目也对阅卷老师提出了要求,看你对语言水平如何作出正确的评价。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倡学生使用干净朴实的语言。他认为这样的语言体现了好的文风。高考作文的语言表达水平,也应该坚持这个标准,千万不要被花里胡哨的语言迷住了眼睛。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夫成:
审题不难,行文要紧扣“语言”来写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夫成老师点评作文说,今年材料核心概念是“语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千差万别,缤纷斑斓。“语言”既是包罗万象的生活元素,又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具有丰富厚重的意蕴。以“语言”为关键词,能够引发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写作空间。
围绕“语言”这个核心概念,材料的三行文字从三个层面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思路。首先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花解语,鸟自鸣”的生动画面,触发考生想象,“处处”强调“语言”的普适性和广泛性。接着,从语言的基本功用出发,阐述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举例子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展示人类文明所构建的语言体系。最后,引导考生思考并把握作文的立意方向和表达重点,从生活、生命、文明等角度,指出“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从材料的关键词看,由2015年的“智慧”到2016年的“个性与创新”到2017年的“车”到今年的“语言”,江苏作文命题循着平正厚重的路子走,考题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容易上手,选择空间广。“语言”主体有大自然语言、人类的语言,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科技语言;“语言”意义和价值可写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考生写作自由度大,可根据个人的感悟思考及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自由选择,施展才华。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何种“语言”对象,行文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择角度宜小巧,便于集中笔墨、深入开掘,避免立空乏粗浅;二是行文中一定要紧扣“语言”来写。比如,选择写花鸟如何丰富这个世界或日常生活,要扣合其“语”和“鸣”来写;写音乐和雕塑如何创造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也要扣紧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写,这样才符合作文的命意。总之,不“选”失之空泛,不扣失之“跑偏”,审题不难把握,立意见出高下。
怎么写?与“语言”有关的内容皆可入文
陈亚飞
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如东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材料解读】
命题延续了往年江苏风格: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角度多元,审题不设障碍,各种文体均适合。与苏教版教材关联密切。来自日常生活,比去年更为生活化,开放度更高,自由度更大。
材料呈现方式类似去年。第一段可视作导语或引子,由自然现象入手,突出语言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激发考生作文兴趣,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聚焦生活。
第二段话从语言的功用或种类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有助于考生展开联想,打开思路。材料由艺术到科技,列举不同领域中语言的作用,引导考生拓展选材领域和范围,省略号暗示考生,选材可不限于所列范围,其实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都离不开语言。
第三段话是对语言功用的更深层次概括,进一步引导考生做些理性思考。
三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语言丰富生活”,就语言的沟通交流功能讲。语言为满足生活需要而产生,又使人类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借助交际语言,人们彼此之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借助文学语言,人们精神生活不再贫乏;借助舞蹈语言,人们生活中多了力与美;借助音乐语言,人们生活中多了温柔与激情;借助建筑语言,更多的建筑变得美轮美奂……
“语言演绎生命”,就语言的表达功能讲。“演绎”可理解为“表现”“展现”,从语言中我们看到生命的诞生和消亡,看到生命的伟大和卑贱,看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语言传承文明”,就语言的存储和传承功能讲。可解读为,语言是一切文明成果的载体和传承物,它起着沟通古今中外一切文明的桥梁作用。
【立意提示】
从命题意图看,立意重点应为材料的最后三个分句。可就其中任一句展开,但一、二句表述较为抽象,可能不易下笔,抓第三分句有话可说,也能写出深度。
值得关注的是,材料由花语到鸟语到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并未单独列举人类日常语言,但考生不能受此限制而不敢涉及,其实人类日常语言(严格讲,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应该是考生立意选材的主体,只要与“语言”有关的内容皆可入文,立意范围很大。当然写作中还是强调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不宜泛泛而谈语言功用,或者论证材料中某一句话的正确性,务必找到对应的现实话题,表明对这一话题的具体看法和认识。
江苏作文题符合江苏诗情画意的气质
有网友认为,江苏卷的作文犹如一股清流,给人一种温柔而朦胧的感觉,符合江苏诗情画意的气质。
如何来写,很多网友认为这个题目要结合文化来写。一名去年经历高考的网友表示,看到这个题目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S.H.E的歌《中国话》,“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她认为全球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再结合孔子学院和一些学习汉语热潮,可以将语言学习升华到文化交流、文化传承上。
80后王先生则表示,作文题适合写议论文。他说:“去年的题目是‘车’,比较具体,适合写记叙文。但今年比较抽象,适合写议论文。”
工作一年多的小徐表示,她可能会侧重一些无声的语言。她说:“最简单的就是写父爱,我上次回老家,爸爸为了给我预约一个牙医的号,夜里十点钟去排队,排到第二天六点,回来叫我起床去医院。虽然他什么都不说,但这是最好的爱的表达了。”
在南京市金陵中学考点外,一名刚出考场的女学生说:“我写的是语言承载着文化,要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
语文
连续5年默写题
都考了《论语》名句
QQ表情符号“小黄脸”、漫画“小兔子拔萝卜”、 GIF动画表情……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引用了不少时下流行的网红插图。今年语文试题难易程度如何?引用了哪些阅读篇章?对此,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夫成分析说,今年语文考题整体结构和题型,与2017年大体保持一致,难度也大致相当。
注重经典,又充满时代气息
王夫成分析说,总览全卷,可以看出2018年江苏语文卷崇尚经典名篇,追求语言的典范性,注重发挥经典的濡染作用。张籍、凌叔华、梁思成、龚自珍等大家名作先后登场,文科附加卷《红楼梦》《家》等七部名著亮相。在经典作品的阅读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的挖掘与表达。比如文言文阅读第9题,“可以风世”的具体内容,包括为官当勤政爱民、为人当感恩重义,这些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第12题课外名句考到“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连考四年的情况下,再考《论语》名句,体现出命题者对经典文化的重视。“这些经典作品一旦作为命题素材引入试题命制,更保障了试题经典底色和文化品位。”
此外,漫画“小兔子拔萝卜” 、QQ表情符号“小黄脸”、GIF动画表情等出现在试题中,画面简洁时尚,活泼好玩,透出一股小清新风,让学生在考场上顿感放松和亲切,从而增强了阅读的兴趣和探究的信心。
钟情袁枚,显示江苏特色
“江苏卷的文本阅读,每每选中江苏籍或与江苏有密切关系的作家作品,今年也不例外。”王夫成介绍说,2017年文言文阅读选的是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所写《汪容甫先生行状》,而今年命题者相中的是袁枚的《〈重到沭阳图〉记》。前段时间因一首《苔》,清代诗人袁枚为青年学生所知晓。“袁枚与江苏关系密切,宦迹遍及苏南苏北。在读懂文章的同时,自然激发起考生的文化自信和热爱家乡的情怀。”
在文言文阅读部分,考查了内容梳理和概括题,出现了“骈辚同驱”“伯夷、柳下惠之风”“亲炙”等词汇。“与模考中的句子翻译、文学文化常识题不同,这道题可视为文化常识的侧面考查。”
数学
试题平稳
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
数学题目难不难?在南京市人民中学考点外,很多考生面带微笑走出考场。“比几次模拟考试都要简单。”不难看出,今年江苏高考数学试题总体并不难。
南京外国语学校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朱胜强说,与近几年一样,今年数学试题平稳有度,先易后难,开始的填空题设计了一定量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拿到基本分。然后试题由易到难,过渡也十分自然,有利于学生渐入状态,稳定发挥。
朱胜强分析说,今年数学试卷全面考查了高中阶段的基本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中的几乎所有C级考点及绝大部分B级与A级考点。而对于高中数学中的主干内容,如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则作了重点考查。这与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十分吻合。体现了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但他也表示,虽然许多试题的呈现形式给人的感觉并不陌生,但这并不是说仅凭模仿、记忆就能顺利地解答问题的。许多问题的思考,需要考生有创新思维。比如12题,将解析几何中的直线、圆与平面向量融合在一起。虽然入口很宽,但只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综合考虑代数、几何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较为合理的解法。
此外,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数学能力水平。一些问题的解答需基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方能透过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如11~14,18~20,均可有不同的解法,而各种解法对应的思维量与运算量差别很大。同一道题,如果考生善于进行直观想象,做出合理的猜想,就有可能找到相对较为简洁的解题方案,再结合一定形式的逻辑推理或适当的数学运算,便可能完成问题的求解。但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以较高的、较全面的数学能力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