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多岁的明城墙是南京重要的一张城市名片,而由南京领衔的“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工作一直备受关注。5月26日,2018南京城墙保护与利用国际论坛在阅江楼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论坛。作为南京名城会“城市遗产”板块的重要活动,此次论坛的议题之一就是邀请国内外专家为“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把脉开方,出谋划策。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鹿伟
市长问计
明城墙如何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
市委副书记、市长蓝绍敏在致辞中介绍,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距今已有652年历史,全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明清时期,全国一度筑有2000多座城池,如今留存下来的不足百分之一,南京明城墙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它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也是公元14世纪中下叶城市工程的集大成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不仅成为南京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大文化瑰宝。目前,南京明城墙全线8段22公里全面开放,去年接待游客达170万人次。
“南京明城墙已经650多岁,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以什么样的面貌,进一步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向世界讲述好精彩的南京故事、中国故事,更好地走进下一个650年,走进更多的650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答题。”蓝绍敏现场问计,希望专家学者能够建言献策,畅所欲言,为南京城墙保护利用提供更多新的理念和思路。
课题与挑战
城墙如何融入生活,与城市发展如何平衡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保护理论与哲学专业委员会及历史村镇专业委员会执委乔拉·索拉表示,古城墙是冷兵器时代的防御设施,当年它通过阻碍实现对城市的保护,现代以来又因为阻碍而限制了城市扩张与发展,因此19世纪中叶西方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拆城墙事件。但现在,城墙作为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那么对于南京城墙,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城市的景观,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作为旅游资源,最终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和南京人情感的寄托,就是保护利用乃至申遗的大课题。
与之类似,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看来,南京城墙“是一种比较深的乡愁,这个遗产如何融入生活应该是我们传承文化方面最根上的东西”。
埃尔坎·扬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城市项目和历史城市景观项目协调人。她认为,城墙因为处于城市之中,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比如交通、景观、天际线控制等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如何做好平衡,使遗产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提高人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南京城墙申遗面临的挑战。
专家的建议
分段管控:保护好、用得上、到得了、看得见
张杰认为,对明城墙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城墙遗址本体,还应对城墙景观体系串联附属的其它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空间景观联系进行保护。他提出分段管控定位,比如狮子山、石头城、老城南、玄武湖等属于重要保护展示段,要突出城墙规模、历史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向世界各地旅游者及南京市民提供体验城墙文化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水西门——汉中门属于一般展示段,可以借虎踞路、水西门遗址改造机遇,清理城墙周边杂乱用地,构建休闲活动带……通过“保护好”、“用得上”、“到得了”、“看得见”这几种手段,把南京城墙变成城市空间中的核心公共空间。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是《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文本》的编撰者。
他说,从2006年江苏南京、陕西西安、湖北荆州、辽宁兴城四座城市联合申遗以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已经走过12个年头。明清城墙申遗,当然是希望早日成功,但更看重申遗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整个城市的文化业态保护水平,城市和市民走向国际化等是非常有意义的。更重要的目标是我们要不断提升保护质量和要求。”他提到了南京新的城墙博物馆。
据悉,南京城墙博物馆位于中华门旁,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