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美誉的南京,如何打造升级为文化创意中心城市?5月21日,“创意南京·创新名城”南京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高端峰会暨《南京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研究报告》发布会举行。专家、大咖纷纷支招,探讨未来发展。
通讯员 王懿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鹿伟
■
找准城市定位,打造城市中央艺术公园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化名人荟萃,文化事件集中的江南都市,需要找准城市定位,在山水城林的物质载体之上,寻找自身的气质。
“城西干道至秦淮河之间的狭长空间,古代是城市的边缘,处于城墙与护城河的过渡地带,如今成为机关、高校与居住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在李向民看来,其核心部分是南起清凉门大街,北至定淮门大街的部分。其主体,北有古林公园,南有清凉山公园和国防园,中间是南艺,这样的区位和人文、自然条件在全国可谓绝无仅有。建议在这片区域打造城市中央艺术公园,以南艺为核心,将南北两大公园融入进来。
秦淮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素玉以该区为例,讲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新模式的秦淮实践。
她提到,秦淮区拥有着“最工业”的地标,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国家领军型人才创业园、广电越界梦幻城,这些从代表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工厂中华丽转身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南京最具创意色彩的地方。“千年历史,现代演绎,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秦淮和区内的6500家文化企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讲述着属于他们的‘秦淮故事’”。
■
打造实景演出,征集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会上发布的研究报告从城市格局、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培育创意阶层、营造城市文化创意氛围、塑造南京城市品牌等方面提出6项建设内容和35项重大项目,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建议。
报告拟定了几个南京发展的“小目标”,即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内容生产中心、产业融合中心、人才集聚中心、休闲体验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如何实现?报告给出一系列项目建议。比如“转角·遇见”,对全市城市空间中的转角等小微空间进行“微改造”,重点围绕旅游景区、窗口地区、产业园区的串联线路,文保和历史建筑、名人故居,街头绿地广场等予以活化利用。在传统墙壁及街道、街口转角、地面井盖等通过非主流文化、先锋派艺术等机动、灵活、多元的创意产业的融入,营造创意街区。
报告建议挖掘南京“一城一河”禀赋特征,植入“夜秦淮、春江花月夜、六朝风骨、科举”等南京元素,打造具有现代感、科技感、古今辉映的实景演出。
报告建议面向海内外征集基于南京整体社会氛围、山水城林自然生态、城市布局、文化传统,聚焦“一城一河”主题的南京城市形象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