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5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梅里美是我心中永远的偶像
  马原
  作家、学者。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代表作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新作《黄棠一家》201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梅里美
  马原《黄棠一家》
  奥康纳《好人难寻》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
  梅勒《裸者与死者》

  □马原

  1

  在小说的历史上有很多专门擅长写短篇的大家,有一些作家的名字在文学史上名震一时,但是他们一生几乎没有什么长篇,最典型的像大家都很熟悉的美国作家欧·亨利。

  欧·亨利只有一部长篇——《白菜与皇帝》,非常一般,几乎不值一提。但欧·亨利的小说在文学历史上照样是举足轻重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是文坛上最习见的术语。像这种情形的作家还有一些,比如梅里美。梅里美在法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非常高的地位。因为比才的名闻天下的歌剧《卡门》就是梅里美的代表作之一。梅里美一生大概只写过一部长篇:只有十几万字的《查理九世时代轶事》。

  跟梅里美类似的还有一些作家,比如中国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大作家,一个真正的大作家——柔石。柔石一辈子只有薄薄的一小本书,但他确实是个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特别重要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曾经拍过电影,是一次成功的改编,就是《早春二月》。他还有一个特别著名的短篇,叫《为奴隶的母亲》。当然,他还有一些短篇。他也有一个长篇,叫《旧时代之死》,这个小说我没读到,因为好像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没有新的版本。

  柔石的小说太早了,他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家,也就是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一批作家,他尽管可以说是鲁迅的学生辈的,但事实上他们创作的年代差不多。

  在国外还有一个相同的比照,十九世纪末的一个美国作家克莱恩,他被很多大作家推崇,海明威对他就非常推崇,给他的评价非常之高。很多作家都说第一部描写战争最成功的小说就是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

  美国现在的大作家梅勒曾经写过《裸者与死者》,是世界上反映二战的最有名的战争小说之一。梅勒说过:“在克莱恩写过《红色英勇勋章》之后,很多作家都不再敢写战争。”而且克莱恩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战争,他写的《红色英勇勋章》里的战争完全是他想象的。这是个影响非常大的作家,他对二十世纪文学的影响是特别大的,但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也有作家不是因为早夭,一生也以短篇为主。像奥康纳,一个特别擅长写邪恶的女作家,她著名的小说有《好人难寻》《善良的乡下人》《公园深处》,都是短篇。

  这也成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在文学历史上总是有一些专门擅长写短篇的高手,他们在文学历史上形成了另外一处特别独特的风景,包括我们熟知的既不是短命,作品也不是很少的另外一些大作家,像契诃夫。

  还有莫泊桑,他写了很多长篇,但是几乎不值一提。我少年时期读过他的《漂亮朋友》《一生》,还读过他的《如死一般强》。看他那些长篇你会觉得他完全是个三流,或者三流以下的作家,根本不配他那种盛名。但莫泊桑肯定是短篇历史上的大师。

  2

  十九世纪是文学的黄金世纪,很难有哪个作家不是著作等身,梅里美著作量却非常小,但却是影响非常大的大作家。当然他最著名的是《卡门》和《高龙巴》,都是篇幅比较大的中篇。梅里美还有一个短篇和这两个中篇几乎一样著名,一点都不逊色,叫《马铁奥·法尔科内》。这篇小说在十九世纪就诞生了,不消说它是一个古典主义风格的小说,可以说是古典主义的杰作之一。

  《马铁奥·法尔科内》这个小说是一个跟常情常理相悖的故事,是爸爸杀儿子的故事。

  《马铁奥·法尔科内》的故事不太大。背景是在地球上最特别的地方:科西嘉。似乎全球黑手党的老巢都在科西嘉,那里特别能出那种非常阴森、非常恐怖的故事。

  这是一个讲义气、有原则的男子汉的故事。梅里美在写到马铁奥的时候是这么写的:这是一个小个子,但却强壮,头发卷曲,黑如煤玉,鹰钩鼻,薄嘴唇,眼睛大,炯炯有神,脸的肤色如同靴子的里子。

  他的枪法神奇无比,闻名遐迩,尽管在当地不乏众多的神枪手。比如说,马铁奥打岩羊从来不用大粒霰弹,远在一百二十步之外,他一枪命中,说打脑袋就中脑袋,说打肩膀就中肩膀,从不失手。夜晚开枪也同白天一样,百发百中。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你可以认为不是马铁奥,因为占了故事三分之二篇幅的是马铁奥的儿子,即将被他杀死的儿子,叫福尔图纳托。福尔图纳托在这个故事出现的时候,也就是说在他生命结束的时候大概只有十岁,还是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是马铁奥的独生儿子,是那种吃软不吃硬的男孩。你可以对他恐吓、威胁,但是在这之后你会觉得特别不舒服,因为你碰的钉子比你给他的恐吓还要多。

  这个故事还有第三个人,是个强盗。但是这个人在故事里面不是一个反面角色,在所有描述这个强盗贾奈托的部分,我们看到他是另外一个汉子,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尽管他做的是偷鸡摸狗的勾当。

  贾奈托被一群宪兵追捕,逃到马铁奥家门口,正好马铁奥和他妻子都不在家,留在家里的是他十岁的儿子。当时贾奈托负伤了,他对福尔图纳托说:“我被人追杀,你快把我藏起来,不然我就没命了。”

  福尔图纳托说:“我把你藏起来,我爸爸会怎么说?”贾奈托说:“你爸爸会说你做得对。”

  福尔图纳托说:“等我爸爸回来再说。”贾奈托说我告诉你,你要现在不把我藏起来我就把你打死。这孩子异常冷静地回答说:“你的枪膛是空的,你的腰囊也早就没有子弹了。”

  这孩子面对一个浑身是血的强盗威胁的时候,他这种冷静,就是马铁奥的儿子,骨子里就是个硬汉。贾奈托说:“我还有匕首。”孩子说:“可是你跑得过我吗?你已经受伤了。”

  这个回合里边我们就看到,玩硬的对这个孩子不行。贾奈托马上改变了方略,他说:“可是你不是马铁奥的儿子吗?你就能眼看着有人在你家门口被打死吗?”

  这孩子说:“如果把你藏起来,我能有什么好处?”贾奈托想了一下,从身上摸出一枚银币,值五个法郎,说:“我可以给你这个银币。”

  福尔图纳托这时候已经软了,这银币一下子就把他打动了;而且他也受那句话的威慑,“可是你不是马铁奥的儿子吗?你就能眼看着有人在你家门口被打死吗?”然后他说:“你不用怕,你过来。”福尔图纳托迅速地把家门口的一个柴垛刨出一个空隙,把贾奈托推进去,再用柴草把他遮上。他甚至把家里养的几只鸡扔到柴垛上面去。

  3

  追兵到了。追兵队长甘巴是这孩子的远房亲戚,福尔图纳托应该叫他表叔。他是个很能干、很聪明,也很狡猾的人,他见到福尔图纳托就说:“贾奈托躲到哪去了?”孩子拒绝告诉他。甘巴用银币也收买不了孩子。

  甘巴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值十

  埃居的银表,约合五十法郎。这块表起作用了。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发生什么了。当然,贾奈托马上就被翻出来了,被荷枪实弹的宪兵抓住了。就在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马铁奥和他妻子一起回来了。马铁奥本来就不喜欢这个表弟,他看见他们后对妻子说:“你准备一下,他们可能是来抓我的。”

  他没有什么案底,但是他是一个山民,想找一个山民的错不会找不到,因为山民本来就视法律为儿戏,尤其是马铁奥这种一方豪杰。

  马铁奥本来是挎着枪,枪口朝下,但是现在他悄悄把枪口提起来对着前面。甘巴这时候更紧张,他知道马铁奥是百发百中的。甘巴想:我赤手空拳地迎过去,他总不会认为我是把矛头对准他吧。于是他抛开同伴,迎向马铁奥。马铁奥果然就把枪放下了。

  甘巴迎上去就说:“表哥,今天多亏了小表侄,我们才能抓住贾奈托啊。”

  一看到没事了,马铁奥的妻子还说了一句:“那个混蛋还偷了我们家一头羊呢。”马铁奥说:“可怜的家伙,他的肚子饿呀。”

  在这么一种情形下,一切似乎都很轻松。但是贾奈托在经过马铁奥身边的时候说了一句:“叛徒之家。”马铁奥听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等他们走了之后,马铁奥看见儿子脖子上挂的表,他问儿子表从哪儿来,儿子说:“这是我的队长表叔的表。”马铁奥马上明白了一切。他一把夺过银表,狠狠地朝一块石头上砸去,把表砸得粉碎。他转身对妻子说:“老婆,这小子是我的种吗?”

  马铁奥对孩子的全部责备就这么一句。

  孩子吓坏了,不停地抽泣。马铁奥一直盯着他。最后,用枪托往地上一夯,然后把枪扛上肩,对儿子说:“你过来。”儿子一声不吭就跟在他身后走了。他妻子一把抓住他,说:“他是你儿子啊。”马铁奥说:“你放开我,我是他父亲。”

  《马铁奥·法尔科内》的结尾:

  母亲拥抱了她的儿子,哭着回到了她的木板房。她跪倒在圣母玛丽亚的像前,虔诚地祈祷起来。与此同时,法尔科内已经在小路上走了大约二百步,走到一条小山沟时,才停下来。他走下山沟,用枪托探了探土地,发现它很柔软,很好挖。他觉得,对他的计划来说,这地方确实很合适。

  他的计划是什么?前面梅里美没告诉我们。

  马铁奥开了枪,福尔图纳托应声直挺挺地倒下死去。马铁奥瞧也不瞧死尸一眼,就起身回家,想找一把铁锨,准备去埋葬他的儿子。还没等他走几步,就遇上了他妻子,她是听到枪声后赶来的。

  这部小说差不多跟《卡门》一样,到最后的时候——如果你读进去了——你要是可能不被结尾震撼,可能不被拖入地狱,你真是个狼心狗肺的读书人。

  这就是梅里美,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也是我心中永远的偶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