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5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前期河道清淤、控源截污、岸坡整治等工作陆续完工
胡埭由“工程治水”迈入“生态治水”
  河道清淤
  在河道打捞垃圾
  整治后美丽如画的蔡巷浜
  整治后的小胡山浜 本版供图:胡埭镇政府

  “短短一个多月,没想到小胡山浜的水能变得这么清澈!”近日,家住富润花苑一区的居民宋阿姨站在小胡山浜旁,指着清澈见底的河水感慨地说道。原来,小胡山浜水质的变化得益于近期进行的水生态修复。

  据悉,随着前期河道清淤、控源截污、岸坡整治等工作的陆续完工,胡埭镇“工程治水”逐渐进入了尾声,正式迈向“生态治水”阶段,目前已启动水下生态修复和生态驳岸等工程建设,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见成效。

  

  季磊磊

  “水下草原”让河水清澈见底

  小胡山浜和蔡巷浜是胡埭镇率先启动水下生态修复的两条河。

  “针对这两条河,我们引进的是‘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胡埭镇水利农机站副站长钱大江介绍说,“这项技术主要是采用食藻虫搭配矮生苦草,构建‘食藻虫一水下森林一水生动物一微生物群落’的共生系统,通过虫控藻、鱼食虫等形成食物链,恢复水生态系统。”

  据介绍,该项技术适用于水体相对封闭且截污较好的河道,小胡山浜和蔡巷浜正好“对标”。工程自3月下旬启动以来,进展迅速,目前已完成河道清理、底质改良、食藻虫投放和沉水植物种植等工作,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食藻虫作为此项技术的“主力军”,作用强大,它能吞食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藻类和有机颗粒,能够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而且食藻虫携带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可显著提高沉水植物在种植初期的成活率,促进沉水植物群落的构建。

  后期,两条河还将逐步引入螺、贝、鱼、虾类等水生动物,食藻虫和水生植物又可以被鱼、虾、螺、贝等高级水生动物吃掉,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彻底降低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长久维持景观水体水质。

  钱大江说:“这项水生态修复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治理后的水体透明度高,能达到1.5米的能见度,到时水下的苦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像一片草原,水质也能达到三类水。”

  生态驳岸让河岸“自由呼吸”

  生态驳岸也是胡埭镇生态治水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镇主要采用混凝土制块护岸和木桩护岸两种生态驳岸,形成水陆交融、互为一体的生态系统。

  河岸两边呈斜坡状,加盖混凝土石块,在坡脚有个小平台,用于种植多种挺水植物……这混凝土制块护岸的特征,位于胡埭工业园区的立新河采用的就是这种护岸。“这种护岸和传统的水泥硬质护岸相比,不需要水泥浆堆砌,石块与石块自然镶嵌,形成了凹槽与缝隙,让河岸能‘自由呼吸’。”钱大江表示,混凝土制块护岸一方面有利于水体自然流动,进行水气交换;另一方面坡脚的挺水植物能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重金属等,还能对有机微生物进行分解和转化。“经过工程治水和生态治水双管齐下,现在立新河的水质除了COD是四类水标准,其他指标均维持在三类水。”

  蔡巷浜用的则是另一种木桩驳岸。将松木桩一根挨着一根固定在河岸两侧,既能固定岸坡,又不影响水和泥土的交换、渗透,还能让鱼、虾、螺等在其中栖息繁殖,达到生态的效果。

  采用生态驳岸,不仅使建设成本下降了30%,还有利于河道恢复成原生态。既然效果好,成本低,那能否将所有河道都改造成这种驳岸呢?“还得因地制宜”。钱大江解释道,“像混凝土制块护岸,占地较大,对河道两侧的空间要求较高,一些小支浜就不适合建了。”

  “一河一策”因地制宜修复生态

  自2016年以来,从排查污水管网,到整治污染源,到清淤疏浚,再到岸坡整治……胡埭镇始终坚持“一河一策”,因地制宜开展治水工作。

  “在生态治水阶段仍需坚持一河一策。”胡埭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因为每条河污染源、排污量、地理位置都不尽相同,而不同的问题所需采用的修复技术也千差万别,所以在具体的水生态修复过程中,该镇根据不同的河道,着力研究“一河一策”水质修复方案。

  “一吨的排污量和十吨的排污量,水质修复的方案是不一样的。”钱大江表示,该镇对辖区内52条河道的情况一一进行了分析,并对情况相似的河道进行了分类,为后续生态修复做准备。

  据悉,近期胡埭镇将引进一种适用于开放水域的水生态修复方案,“这项技术我们打算先在林浜进行试点,林浜是直湖港的一条支浜,如果效果好,就逐步推广到其他支浜。”钱大江说。

  深化“河长制”

  以点带面推实效治水

  猫桥河是位于胡埭工业安置园区内的一条直湖港支浜,全长2500米,两岸共有雨水口25个,沿河企业29家,涉及多个共建板块,问题错综复杂。2016年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后,猫桥河作为胡埭治水第一块“难啃的骨头”,也作为试点工程,预先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摸底与清淤工程,对排摸出的企业雨污管网错接、混接进行了整改。

  整治工作虽落在了实处,但猫桥河水质仍有反复。“从两年多来的水质跟踪分析看,水质的指标主要在于氨氮、总磷偏高,说明还是有工业、生活污水以及面源污染进入河道。”胡埭“263”工作人员孙一鸣解释道。面对反复的水质,猫桥河的镇级河长杨志清提出要对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拾遗补缺,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重新进行一场零死角排摸,再次以“猫桥河”作为试点河道,全面推进深化胡埭“河长制”管理工作。杨志清提出“河长”要有热血沸腾的使命感,河道不仅是名义上的“有人管”,而是要名副其实的“有人管”,“河长制”工作要沉得下、落得实,防止流于形式。

  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是仅靠“河长”、个别部门单打独斗,抑或是单治一条河流、一方水域便能完成的工作,它是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啃下的“硬骨头”。

  为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力度,同时做好与巡查沿线各责任社区、部门的对接工作,胡埭“263”建立了微信工作群,邀请镇级及属地河长、村(社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加入其中。“263”工作人员介绍,相关人员发现问题马上发群,相关责任单位可以马上响应,遇见需要相互协调的工作,也可以在群里沟通。日常工作“晒”动态,巡查工作“抛”问题,借助微信快速反应群,切实掌握辖区河道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迅速处置,实现工作推进与问题整改的“零时差”。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