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本科普小书“意外走红”,销量好到令作者直呼想不到。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本书是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资深研究人员刘燕军共同编著的青少年科普读本《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关于这段历史的著作很多,这本科普书为什么突然红了?5月7日,现代快报记者独家对话作者张连红。他表示,“精日”分子的出现、日本APA酒店的右翼书籍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杀等事件,都急需对大众进行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科普教育。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徐岑
作者张连红:没想到这本书这么受欢迎
“我们也没想到,这本书会这么受大家的欢迎。”张连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正式出版不到一个月,单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卖出了500多本,“平均每天20多本,是所有书中的销售冠军。”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一本针对青少年的科普读本。全文约15万字,分“保卫南京篇”“黑色南京篇”“南京英雄篇”“正义审判篇”“世界记忆篇”五个章节,由31篇人物故事串联而成。“这31篇故事,每一篇独立成章,但串联在一起又是一个体系。”张连红介绍,读完整本书,可以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全面了解。
而通过故事还原历史,也区别于叙述著作宏观的叙事风格。“我以前也参与了不少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编著,但这种写作形式是第一次。”张连红表示,在编著过程中,他和刘燕军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不少细节内容和故事是首次披露。“故事更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个故事,让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让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印象不仅停留在一个数字或者宏观叙述,而是有更深入、更有温度的体会。”
英雄故事:“杀猪匠”救助伤兵和难民
在“南京英雄篇”中,共讲述了7个人物故事,其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拉贝、魏特琳,还有更多普通人的故事。“我们一开始选了很多英雄人物,到底写谁,考虑了很久。”最终,一位以杀猪卖肉为生的普通人王恒山被纳入其中。
1947年5月16日清晨,南京市参议会秘书寇思明乘车来到汉中门外二道埂子234号。在众多市民的见证和欢呼声中,将一张国民政府褒奖令颁发给屠户王恒山。褒奖令上写着:“查王恒山于敌陷南京、秩序混乱之际,冒险救援国军,长期食养难民,忠义可嘉,足资矜式,应予明令褒奖,以彰正气,此令。”
王恒山是一名“杀猪匠”,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时,距离他家不远的汉中门城墙附近,是日军屠杀中国军民的屠场。当行刑的日军撤回营地时,王恒山出门救助了三个幸存的中国军人,给他们送茶水、饭食和御寒的棉被。除了伤兵,他还救了不少难民。淮安人田山与其他难民一起被日军驱赶到汉中门集体屠杀时,被王恒山救了。后来王恒山还筹钱让妻子护送他们返回淮安。
做了好事,王恒山没张扬。直到后来被他救助过的人写信给政府,大家才知道他的义举。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还原这个故事,两位专家也费了一番工夫。文中的“褒奖令”就是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史料线索,顺藤摸瓜,在《中央日报》上查找到的。
“这个故事我印象很深,以往的学术著作中很少提到这个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在危难时分勇敢地站出来,救助了很多同胞,更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张连红说。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大屠杀历史研究需要科普
而之所以编写这样一本书,张连红的初衷就是向更多年轻人科普这段历史。“我从事历史研究近30年,很多年轻人会问我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问题,结果发现很多人对历史本身并不了解。”而目前,国内正缺少这样的科普读本。
“日本APA酒店就在客房摆放右翼书籍,否认南京大屠杀,很多人相信了。那我们为什么不出一本书,来科普正确的历史了?”带着这样的想法,张连红和刘燕军编著了这本书。“而最近一段时间,‘精日’分子的出现,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科普的重要性。”
为了让青少年能读下去,张连红表示,在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尽可能避免使用残暴血腥的字眼,而是用一些较为轻松的表达方式。此外,还在书中插入了漫画,希望大家能在阅读时减少对内心的冲击。
这本科普书不仅受到读者青睐,业内专家也是一片好评。这本书的序,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所作。
“历史研究的成果给谁看?历史研究的著述给谁读?”在序中,张建军提出了科普的重要性,并表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迫切需要大众化。“公众对普及性历史读物有着很大的需求,但史学研究常出现圈子里人写、圈子里人看、圈子里人评的现象。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发表后,读者寥寥。而《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就是好的科普作品,唯实、易读。”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也表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学研究众多,但在如何让社会大众了解这段历史,并传承历史记忆方面做得很少。《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很好的尝试。“挖掘史料,讲述新故事。形式活泼,通俗易懂。”
除了科普,张连红表示,更希望大家能从和平学角度引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在最后一个篇章里,我们提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南京一个城市的伤痛,从设立国家公祭日到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已经成为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历史。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命运放到整个人类命运去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这段历史,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