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5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关于“四中之痛”,为什么要反复倾听

  昨天一上班,笔者就收到一封苍劲有力的手写来信。

  写信人是原南京四中退休老教师洪义。来信大意是:真没想到,向现代快报反映的情况,一夜之间就见诸报端了——现代快报有关镇江四中被撤销的两篇报道刊发后,两位原南京四中退休老教师来到现代快报,向记者诉说南京四中被撤后的“失校之痛”,希望能够“恢复四中”。4月29日,现代快报刊发报道《镇江四中有个同命相怜的“兄弟”——原南京四中老教师诉说“失校之痛”》和评论员署名文章《“四中之痛”还要在镇江再痛一次吗》。

  老教师洪义正是就此来信直抒胸臆。来信点评:老百姓需要接地气、为民发声的编辑、记者、评论员。信后附一诗:情牵百姓事/日夜付辛勤/报道轻声诵/雄文慰我心。

  诗中有过誉之处,但写信者的心情我们能体会到。

  把这封“表扬信”公开,没有沾沾自喜之意,只为再一次关注那些不应该沉没的声音。

  本该颐养天年,乐活后半辈子,何以苦苦奔走,随处“哭四中”?

  他们的声音真的只是因“怀旧”而发,没有意义?他们的痛心真的只是“局地”的情绪波动,没有可供倾听与借鉴的真章?

  进入“规划撤销”行列的镇江四中,之所以引发南京四中老教师们的痛惜,不就是因为这种扼腕之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吗?——留住镇江四中,不让“四中之痛”重演。

  而这样的“命运共同体”,原该引发多少深度的反思与追问。

  学校撤并不能任性,必须尊重规律,讲究科学,充分听取民意。还得严防非教育因素的影响。

  “规划撤校”是常见现象。这样的举措,总体上的积极意义不必多言,但是也应该防止出现不听劝说的“错撤”。特别是一旦在程序上缺少严密性,导致本来“占优”的反对声“听不见”,很容易带来更多的问题。

  某些“一夜消失”的例子,在放大“失校”悲怆的同时,是不是也折射了决策过程中的某些不足甚至是硬伤?

  无论是从呼喊者的立场换位思考,还是站在“教育大局”上审视,追问撤校的公平性,考虑“不撤”乃至“复校”的可行性,都有意义。

  2012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居住地学龄人口为基准的义务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并要求撤并学校必须履行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已经撤并的学校如有必要应予以恢复。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在两会等“窗口”大声疾呼,而一些地方也有“复校”之举。这也让“四中老教师”的呼吁,变得更有分量。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