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院到完善血常规,到头颅CT检查,再到用上溶栓药物,仅仅花了35分钟。
正是这种分秒必争,让79岁的脑梗患者黄大爷第一时间得到救治,记者了解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依托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影像科、检验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建立起综合卒中防治团队,实现7×24小时救治模式。
通讯员 陈艳萍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任红娟
35分钟,用上溶栓药物
79岁的黄大爷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时有高血压,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得不错,但还有长期的冠心病、房颤病史,一直没觉得不舒服,房颤没有控制,也没有服用抗凝药物。一个月前的一天晚饭后,黄大爷照例出去遛弯,正要出门,突然感到右边胳膊和腿都不能动了,话也说不出来,摔倒在地。家人发现后,赶紧送到附近的医院,医生考虑是脑中风,建议马上转到大医院就诊,然后家人又马不停蹄地把黄大爷转到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急诊医生接诊黄大爷后,第一时间启动了脑卒中绿色通道,所有检查实行先检查后交费。查体、静脉抽血、化验……所有急救手段一步都没有耽搁。与此同时神经内科丁桂兵医生迅速赶到急诊,陪同黄大爷至影像科做头颅CT检查。在排除了脑出血后,丁医生从片子中看到黄大爷的左侧大脑中动脉有高亮的血栓影,判断是左侧的颈内动脉末端被血栓堵住了。黄大爷有房颤病史,又没有吃抗凝的药物,考虑是房颤所致的脑栓塞,立即予以静脉溶栓治疗。
从入院到完善血常规、头颅CT的检查,到用上溶栓药物,35分钟内全部完成,而国际上推荐的目标时间是60分钟。绿色通道的开通、医生们准确的判断和迅速反应,为黄大爷的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溶栓+取栓
“双剑合一”通血管
丁医生考虑黄大爷是大血管闭塞,怕溶栓药对大血栓效果不佳。于是在黄大爷用上溶栓药后,又立即推他进了导管室,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准备必要时进行取栓治疗。造影的结果证实了丁桂兵医生的判断,黄大爷的左侧颈内血管末端完全闭塞了,而这处闭塞正是导致黄大爷右侧肢体不能动、不能说话的元凶。而之前处理的静脉溶栓方式对于颈内末端大负荷的血栓很难融通。丁医生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立即开始了取栓治疗。很幸运的是黄大爷的血栓经过两次取栓,都取出来了,血管立马通畅,血流供应也恢复了。术后黄大爷的左侧胳膊和腿都能抬起来了。目前黄大爷经过一个月的康复治疗,已经能够独立行走,言语也在慢慢恢复中。
无独有偶,家住浦口的徐奶奶也遇到了这种突发情况。一周前,坐在沙发上休息的徐奶奶突然出现了左侧胳膊和腿不能动,说话也说不清楚。孙女发现后,立即拨打120送到当地医院,查了头颅CT没看到出血,建议转大医院治疗。在发病1个半小时后,徐奶奶转到南医大二附院急诊,启动绿色通道。在溶栓后进行脑血管造影,发现徐奶奶的右侧颈内动脉末端也闭塞了。神经介入团队的医生立即做了取栓治疗,一次取通,徐奶奶的左侧胳膊和腿在手术台上就能抬起来了,说话也利索了,老奶奶还竖起大拇指为医护人员点赞。
每延迟1分钟
多死亡190万个神经细胞
记者了解到,在脑梗死早期,梗死中心部位发生不可逆性坏死,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力差,每延迟1分钟,将会多死亡190万个神经细胞。如果及时恢复脑血流和改善脑组织代谢就可以挽救脑梗死周围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永久性坏死。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依托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影像科、检验科、康复科等建立起来的综合卒中防治团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防委授予的“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年开展脑血管造影术500余例,2017年度急诊取栓49例,择期支架手术100余例。与医联体单位形成初级卒中中心到高级卒中中心转诊模式,快速启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综合治疗,脑卒中团队实现7×24小时救治模式。
记者了解到,烟草与卒中的关系十分密切,南医大二附院卒中中心曾收治一位31岁的青年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未控制,长期吸烟、熬夜,突发言语不能,右侧肢体无力,头颅磁共振发现是急性脑梗死。而医生在为其检查时发现,查了心脏彩超、免疫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多发斑块,考虑还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专家建议,当卒中发生时,如果可能应尽快开始戒烟,同时应避免吸二手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