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前颠沛流离、亲人失散,81年后五世同堂、安享晚年。4月3日,《重生·繁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族影像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号展厅开展。对比当年,如今的照片中,幸存者们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幸福。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5日。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耿朴凡/文 顾炜/摄
展览充满历史厚重感
老旧日历、相簿、民国户籍卡……走进展览现场,深灰的背景配上传统元素,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次展览共展出30位幸存者家族合影、幸存者肖像照以及民国户籍卡照片。30位幸存者包括葛道荣、蒋树珍、马庭禄、夏淑琴等老人。
除了布展,此次展出的幸存者全家福也运用了古典元素。照片中的幸存者家族成员,或身穿汉服、唐裙、旗袍,或手持黄菊、折扇、福字。拍摄背景既有腊梅古寺、民国建筑,也有高山流水、书法绘画等。
正值清明时节,展览也选取了清明的特征元素,如春雨、飞燕、青山、柳树等,创作出古典背景画,打造了一处“全家福取景拍摄互动区”,游客可以在此留下全家福作纪念。
从亲人失散到五世同堂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不少幸存者家庭已经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幸存者蒋树珍老人就有个五世同堂的大家族。照片中,身着暗红色传统服饰、怀里搂着小朋友、坐在中心位置的蒋树珍老人被亲人围绕,笑得格外慈祥。
“我今年虚岁九十了,是家里年纪最大的人。子孙满堂,有二十几个亲人。”蒋树珍老人告诉记者,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前,自己也有“一大家子”,“后来打仗了,逃难的逃难,参军的参军,就散了,家庭破碎了。”虽然没有亲人在大屠杀中遇难,但战乱也让亲人失散。直到战争结束,才又重新聚到一起。
拍摄全家福时,一家人跟过年似的聚在一起,有的家庭成员还特地从外地赶来。其中,陈桂香老人的37位家人聚齐,梅秀英老人的30位家人聚齐,朱惟平老人的29位家人聚齐……
全家福展示美好生活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现有的影像资料和拍摄题材大多以惨烈视角记录南京大屠杀历史,而此次展览以幸存者全家福为主体,是一个特殊的视角。“我每年都会访问很多幸存者,不仅会问他们当初的证言,也会问他们家庭的情况、现在生活的情况。”日本友人松冈环表示,此次纪念馆举办的展览,可以让人看到幸存者在惨案后的生活、他们各自的家庭,以及他们的心情,十分有意义。
为幸存者和幸存者家庭拍摄照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者了解到,2017年7月,摄影师们自备相机包、三脚架,自带补光设备、黑白背景布,每天扛着20多斤的摄影设备,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挨家挨户上门,拍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影像。除了南京,摄影师们还奔赴句容、宿迁、仪征等地。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们常把“争分夺秒”这四个字挂在嘴边。遗憾的是,30位幸存者中,梅秀英、李高山两位老人在拍摄照片后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