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尬聊与偏见
他做好了受怼的准备

  □思郁

  许知远这两年因为网络访谈节目火一把。我看过他大部分访谈,但是每次看的时候都有种提心吊胆的感觉。他真的是在尬聊,每个问题好像都是即兴发挥的,他不屑于做那种写在纸上的提纲和准备工作。现场聊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发问,也不知道他的思维跳跃到什么问题上,有时候他会对一个问题穷追不舍,有时候他会问让嘉宾感觉尴尬的问题,有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这个家伙,是不是在调戏女嘉宾?

  但是,看访谈视频的时候是一回事,当把视频中的内容转换成文字的时候,给人的印象全部变了。我说的是近期的一本书叫《偏见》,这本书是《十三邀》部分访谈嘉宾的文字实录。谈话落在了纸上,你就会忽略掉访谈者双方的那些没有必要的表情和停顿,许知远的尬聊就变成了知识分子式的追问。

  这大概也是我们对许知远的认知差异。在我的印象中,许知远还是传统型的知识人,这个人开着一家单向街书店,主办过报纸,主持单读和东方历史评论,还担任着许多丛书的主编,好像近期还正在写作一本近代人物的传记——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一个网络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从任何一方面看,许知远都是传统型的知识分子,但是这个时代瞬息万变,知识付费的潮流兴起,传统型的知识人都面临着一种生存焦虑,找不到真正的出口:一方面觉得知识不该如此被贱卖,他们放不下身段去委身于这股不明不白的商业浪潮;另外,他们似乎也感觉到了,传统型的读书人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需要转型,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他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读书再也不是那种孤芳自赏的时代了,你的知识需要转化成生产力,转换成资本。

  大概就是这种矛盾的心态,催生了许知远的《十三邀》,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他就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走在大街上,抓住人就不停地追问,你焦虑吗?你幸福吗?你的理想呢?有时候别人会不耐烦地怼回去,他也不生气,继续找人追着问。当然,许知远的访谈中,大都是社会名人,不是大街上随便拉过来的,他也毫不介意自己的功利性,之所以这样选择,“不仅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故事可供讲述,也源于他们可能带来的影响力,我多少期待借助这种影响力,能对知识分子日渐边缘的趋势作出某种报复”。

  比如,《偏见》中第一章就是跟“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的对谈。我相信这本书把这篇放在第一位是故意为之的。这篇对谈的重要性体现在许知远与罗振宇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人在当今知识付费大潮之下的不同立场。这里面有个小插曲很值得提一下,在视频对谈中,罗振宇提到过他当年在央视工作的时候,曾经邀请过一些专家学者去做策划,所谓策划,其实就是找一般人来顺便谈,做个头脑风暴,看看能不能激发出新的创意,邀请的嘉宾中就有许知远。还说当时给了天价策划费,每人一千元。但是请许知远去做策划的这个段子在文字版中被删除了。这个段子倒不是什么敏感部分,我只是对其中彰显出来的微妙的地位变化感兴趣。当年的罗振宇不名一文,伺候许知远这些专家学者毕恭毕敬,但是自从“罗辑思维”成为知识付费大潮中的领头羊之后,许知远反而要来“请教”他,这其中总有几分志得意满的样子。所以,我们能看到在罗振宇在言谈举止上的那种文化自信,他挥洒如意地旁征博引,想证明自己是个成功的文化商人,是把知识推上了文化生产线的领头羊,是第一批靠知识致富的文化资本家,是对着那种传统文化精英唱挽歌的人——许知远就是其中的代表。

  知识分子的自嘲在许知远身上得到了完美展现。也许他做好了心理准备,他知道去采访罗振宇、马东、蔡澜、冯小刚这样的成功人士会受怼,但是他同样做好了一种心理建设,那就是这些表面光鲜,一心想着挣钱、高票房、吃喝玩乐、玩世不恭的人心目中一定有着未曾丢失的理想,而他的作用就是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精英意识,激发他们身上的那种传统知识分子的感召力。

  ■试读

  S路车,某高峰时间。一男子,二十六岁左右,软帽,软帽缎边代之以绳,长颈,仿若有人从上方拽住。人们下车。该男子与旁人冲突。他指责对方在有人经过时都要撞到他。一副哭丧模样却欲呈凶恶状。看见一个空位,该男子迫不及待地冲过去。

  ——《风格练习》

  〔法〕雷蒙·格诺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你们永远也没法嫁人……你们没有嫁妆,得靠工作生活。”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父亲常常这样垂头丧气地告诉两个女儿。但对波伏瓦来说,这并没什么好绝望的,反而给她带来了一些希望。1924年,16岁的波伏瓦在德西尔学校完成了11年的初等教育学业,她的父母为她进行下一步打算时产生了一些分歧。父亲认为西蒙娜应当学习法律,然后考取公务员的职位,这会给她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薪酬;母亲则认为图书馆管理员是更为高雅的职业选择。波伏瓦自己另有打算,她被哲学深深吸引住了。

  ——《玫瑰孕育哲思:波伏瓦与萨特》 [英]爱德华·富尔布鲁克/ 凯特·富尔布鲁克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马西波拥有一家大商店,他家的衣服很便宜,但穿不久,闻起来还有股工业胶水味儿。每逢周六清早,失意人、穷光蛋和邋遢鬼会彼此较劲儿,在他们买得起的衣服堆里挑挑拣拣,再去杀价钱。我母亲宁可绝食,也不想被人看到出现在马西波的店里。她把对那地方的恐惧之情全都灌输给了我。我们认识的很多人都去那儿买东西,所以你很难说她是公正的,她从来就不具有显著的公正性。她爱,她恨,所以她恨马西波。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英)珍妮特·温特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