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因分娩产生的剧烈痛苦往往被人们视为正常过程而惨遭忽略。”现在,被忽视的还有她们的意愿和权利
产妇痛得死去活来,丈夫却拒绝无痛分娩。这条消息,昨天刷了屏。愤慨和深思,在键盘上齐飞。
当时的情境不须多说。这只是多起“丈夫拒绝无痛分娩”事件之一。
而这条来自于“产房故事”的信息,之所以能产生“头条新闻”的价值,和其“应景”有一定关系——去年起,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被定为“中国麻醉周”。而“麻醉对肚子里的小孩不好”,正是这名糊涂丈夫所坚持的理由。
相信这也代表了无数“丈夫”的认识深度。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何无痛分娩在国内推行了20年左右,却越发尴尬——有调查显示,中国仅1%孕妇享受“无痛分娩”。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是“90%以上”。
和无痛分娩增加的费用相比,常识的缺乏,是很多排斥无痛分娩者忍见产妇“死去活来”的关键因素。
有专家强调,有些家庭,情愿花七八万请人算孩子的出生时辰做剖腹产,而不愿意多花钱接受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这方面的常识课,太需要补一补了。然而,只能坐等糊涂丈夫们“幡然醒悟”再跟进实施无痛分娩吗?显然,太多的产妇等不及!
去年8月,陕西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令人扼腕。无论事件的细节真相如何,产前“疼痛难忍”都为各方所承认。这当然是极端的个案。可众多产妇在痛苦中的煎熬,理应引起高度关注。
“妇女因分娩产生的剧烈痛苦往往被人们视为正常过程而惨遭忽略。”现在,被忽视的还有她们的意愿和权利。
如何尊重和维护产妇的选择权,这是一道考题。
如何改革定价机制,提高麻醉医生待遇,激发医院推行无痛分娩的积极性,唤起医保政策对无痛分娩的“关照”,这也是一道考题。毕竟,不是所有医院都欢迎无痛分娩,也不是所有无痛分娩的要求都能随时随地得到满足。值得一提的是,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每万人口只有0.5个麻醉医生。巨大的缺口,写满了尴尬。
当决定权“执拗”地掌握在家属手里,而一旦无痛分娩成为除了产妇之外谁都不爱的技术时,产妇的痛苦只会人为加深。
“我恨你一辈子!”对于前述拒绝签字的丈夫,痛到无助的产妇哭着喊了这么一句。但这一声斥责声,又能在冰凉的病房里停留多久?又能在我们的耳边停留多久?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