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3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翻译与误读
利玛窦:是南京,不是蓝鲸!
  利玛窦
  《千年凤凰 浴火重生: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现代社会》 莫砺锋 等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
  《请中国作证》
  《大中国志》

  1595年5月,南京最美的季节,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了。进城没多久,他就被N、L不分的南京人绕晕了。以至于很多年后,他还在回忆录里唠唠叨叨向他的欧洲老乡科普:“是南京,不是蓝鲸!你们阿晓得啊?!”这本回忆录就是著名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当然,是用意大利语写的。

  实际上,在来南京之前,利玛窦的汉语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早在1593年,他甚至还把《四书》加以注释翻译成了拉丁文。利玛窦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些传教士,共同开启了西方人关注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大幕。幕后的故事自然精彩,也不乏许多由误读而产生的乐趣。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传统在表面上出现了裂缝,然而它原是一只生生不息的凤凰,必将经过涅槃而焕发出更为灿烂的新生命。本书总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从中归纳其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从而揭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进一步发扬光大其影响的广阔前景和学理根据。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该书第五章第三节《中国文学的西传及其影响》

  利玛窦留下了许多著作,几乎都和中国有关。而他,也堪称把孔子推介给西方世界的第一人。

  就是这位利玛窦

  把孔子介绍给了欧洲

  1578年,16岁的利玛窦离开欧洲,从此再也没回过故乡。直到1610年病逝于北京,他的大半生岁月都在中国度过。

  利玛窦留下了许多著作,几乎都和中国有关。而他,也堪称把孔子推介给西方世界的第一人。在他之后,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与人合作完成了《西文四书直解》,更详细地向西方介绍了孔孟之学。这两部《四书》译本在向欧洲输入儒家学说的同时,客观上也译介了中国文学作品。

  1641年,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以葡萄牙语完成《大中国志》一书,1642年,此书被译为西班牙语,在马德里出版,其后,又被译为意、法、英等文字,在这部17世纪最为重要的汉学著作中,曾德昭不仅介绍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还介绍了中国的诗词,特别是五律诗体与中国诗歌中的对仗。同时稍后的另一位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也撰文译介《大学》的片段,并介绍了《诗经》。他的书被译为法文,1688年在巴黎出版,书名叫《中国新志》。

  17世纪后期,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有很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所以他们在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方面也表现出很强的能力。四书五经是他们译介的重点,《老子》《淮南子》也经他们之手,被介绍到了欧洲。

  尽管传教士们的相当一部分译本并不准确,甚至谬误多多,但不可否认,在思想史上,传教士们译介的孔孟儒家学说,对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启蒙时期的欧洲重要思想家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并成为17世纪末发源、18世纪达到高潮的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伏尔泰在名作《风俗论》中,称赞孔子“不是先知,他不自称得到神的启示,他所得到的启示就是经常注意抑制情欲;他只是作为贤者立言,因此,中国人只把他视为圣人……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法律的时代”。

  有人把孔子比喻成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并不夸张。

  两百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神剧红遍欧洲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是士大夫案头的书目。普通的中国人,也许按照经典规范的方式生活,但那些难懂的语言本身,与他们并没有关系。

  随着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传教士们相信,要让自己的同胞认识更真实更鲜活的中国,还要借助于通俗的文学作品。戏剧、通俗小说、散文、传记等各种体裁的通俗文学作品,相继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1731年,已在中国传教多年的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了一部中国神剧。

  这部神剧叫《赵氏孤儿》,讲述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段故事。赵氏在晋景公三年遭族诛之祸,罪魁祸首是奸臣屠岸贾。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赵武长大后,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

  这个故事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在中国民间流传也非常广泛。元代戏剧家纪君祥将它改编成了一部杂剧,主题是表彰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忠义。

  马若瑟之后,这个剧本很快被另一位传教士杜赫德编入他的《中华帝国全志》,在欧洲广为流传。在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这一剧本被多次翻译或改编上演。

  先来看英国改编本。英国作家哈切特把剧名改成《中国孤儿:一个悲剧的故事》,这个名字当然更有噱头,但他把剧中人物全部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屠岸贾变成了萧何,公孙杵臼变成了老子,赵盾的侍从提弥明变成了吴三桂,赵武变成了康熙……

  于是故事变成了这样。宰相萧何为独揽大权,准备除掉自己的死对头奥罗朋将军。皇帝乔安提听信谗言,下令诛杀奥罗朋全家三百多口。奥罗朋的儿子贾谋,临死之前给自己将要出生的儿子,起名叫“孤儿康熙”……

  哈切特还很体贴地对“康熙”两个字做了解释,说是在苦闷与悲伤中得胎的。

  一部中国神剧,带给欧洲人的是纵横两千年的中国历史,顺带有意或无意地揶揄了一把刚去世不久的康熙皇帝。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把《赵氏孤儿》的背景从春秋时期改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剧本中的人物和剧情也做了调整。1755年,剧作在巴黎上演后,颇受欢迎。伏尔泰的剧本很快传到了英国,英国作家阿瑟在伏尔泰的基础上又做了改动。我们熟悉的德国文豪歌德,也没有放过《赵氏孤儿》。他洋为西用,把剧情剥离出来,加上古希腊的背景,改编成了新剧《额尔彭诺》。

  爱情和友情哪个更重要

  看了这首诗才知道

  著名的汉乐府诗《上邪》,是每个中国人的必读诗。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当我们还不懂爱情的时候,就在摇头晃脑背诵这首爱情诗了。当然,长几岁就懂了。可是英国人魏理,这位英国二十世纪伟大的翻译家和汉学家,即使老大不小了,也不懂。爱情誓言愣生生被翻译成了友谊誓言,直接把题目就叫《Oaths of Friendship》(友谊的誓言)。

  SHANG YA! I want to be your friend.热情奔放的风格,倒是和原诗在精神上很契合。

  魏理的汉学功底很好,他喜欢唐代诗人的酬唱之作,陶醉在白居易和元稹、刘禹锡的友谊里。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误以为《上邪》也是在谈友谊。也有可能,自从他读了前辈汉学家译介的《列女传》后,就被循规蹈矩的列女限制了想象,不敢相信中国也有《上邪》里那么为爱痴狂的女子。

  魏理是白居易的粉丝,不仅为白居易翻译,还为他作传。二战期间,还模拟白居易诗体作英语诗赠送给时在伦敦的中国作家兼翻译家萧乾。魏理的英译汉诗,特别是《汉诗170首》和《中国诗歌》一版再版,甚至被谱写成乐曲,广为流传。他的译作,有的被当作英语诗歌经典名篇,入选ESL(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英语),成为中国文学“出口转内销”的典型例证。1953年,他还凭借这些英译汉诗获得英国女王诗歌勋章。

  翻译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怎么少得了李白?实际上,李白毫无疑问,是在西方最受欢迎的中国诗人。

  1912年,美国著名东方学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遗孀,将丈夫的一批遗作送到了庞德手中。不是三国的庞德,是著名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庞德。庞德从这些汉诗中选了19首,进行创造性翻译,题名为《华夏集》出版。

  庞德很有眼光,19首当中有12首是李白的。诗集出版之后,他获得众多赞誉,著名诗人、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艾略特,称赞他是“中国诗歌的发明者”。

  庞德发明了什么呢?在了解中国地理的人来看,他至少发明了很多有趣的地名。

  就拿李白《长干行》来说,其中提到几个中国地名:“长干里”“瞿塘滟滪堆”“三巴”和“长风沙”。庞德把“长干里”翻译成“长干村”。而实际上,“长干”是南京郊外一个出名的商业集散地,并不是一个村子。庞德也不知道“瞿塘滟滪堆”里的“瞿塘”是中国三峡之一,“滟滪堆”是其中一个礁石险滩的名称。他在译文里生造了一个地名“瞿塘滟”。至于“三巴”,则被庞德翻译成了“长江”。实际上,“三巴”是指我国西南的“巴郡”“巴东”“巴西”三个地方。

  难为庞德了。李白如果知道他这么翻,必定会挽起他的胳膊说:“会须一饮三百杯。兄弟,今天不把你灌醉我就不姓李!”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