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中山陵碑亭落成。此后,在此凭栏眺望中山陵祭堂的人无以计数。如今,碑亭上了年纪,患上“骨质疏松”,碑亭顶和周围墙体频频渗水,碑文的底座和墙体等处也需清洗。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关于审批中山陵碑亭修缮设计方案的请示》。近日,碑亭搭上脚手架,正式开始动“手术”。预计今年5月15日完工,届时将重回人们的视线。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余乐/文 赵杰/摄
现场探访
琉璃瓦全部掀掉,搭上了脚手架
去过中山陵的人都知道,去中山陵祭堂祭拜,须穿陵门,越碑亭,登392级台阶。其中,中山陵碑亭坐落在台阶的第二层平台上: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是一座仿古方亭。
著名建筑家吕彦直设计并建造了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群。中山陵陵门、碑亭等建筑作为当年的三期工程,于奉安大典后开工,全部工程于1931年底竣工。
3月22日,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整座碑亭已搭上了脚手架,外面全被围挡围住。高高的顶尖从脚手架中露出,上面覆盖的蓝色琉璃瓦已经全被揭掉了。绕至围挡另一侧,记者从一处小门进入,发现施工工人正在清洗碑文底座。
“碑亭从3月初开始进行保护性修缮。”一名工人告诉记者,将于5月15日完工。难点是顶上的琉璃瓦和重做防水层。由于碑亭上了年纪,顶上和四处墙体早就开始渗水了。这次维修,将重做防水层,并替换掉部分损坏的琉璃瓦,尽量保持它的原貌。
如何修缮
重铺防水层,尽量保留原有琉璃瓦
由于年岁久远,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已进行过几次维修保养。查阅资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山陵较大规模的修缮就有8次。
近几年的修缮主要包括:2009年,中山陵园对中山陵主体建筑、周边环境及附属纪念建筑等进行大修,更换了主体建筑全部蓝色琉璃瓦,修缮了台阶、广场,并维修了四组纪念建筑;2011年6月,中山陵进行短期保养,为期20天,对祭堂坐像底座上的浮雕进行了修复。而碑亭最近一次保养,是在2013年,当时整个中山陵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维护性保养,祭堂、碑亭和陵门都进行了适当维修。
如何进行维修?一名知情人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13年对碑亭进行的是维护性保养,由于屋面及墙体渗水严重,去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关于审批中山陵碑亭修缮设计方案的请示》。修缮重点在于重铺防水层及清理损坏的琉璃瓦。
“漏雨情况从上世纪60年代就时有发生,原先的防水层已不起作用了。”这名知情人士说,这次将参照中国古建的传统防水做法,采用铅锡背防水层,质地好,有韧性,而且能很好地贴合屋顶曲面。“但这种防水材料现在很难找。”他说,如果实在无法实现,将考虑采用防水卷材替代。
此外,还将现场所有的盖瓦及底瓦全部掀掉,重新进行了铺设。“原则上尽可能保留使用原有瓦件,但如果出现破损,只能更换新瓦。”
碑文底座及墙体尘垢将进行清洗
值得一提的是,碑亭内有一块巨碑。根据资料记载,在陵墓工程刚开始兴工的时候,1926年3月18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就曾讨论过。1928年1月7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此讨论,认为墓志铭不足以概括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因此改由谭延闿书写碑文。现在的碑亭内,竖立着一块大石碑,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这块大石碑也很精美,顶端刻有祥云,底座周围是巨浪层层,也是由吕彦直亲自设计的。不过,由于年岁久远,碑文底座和部分墙体都需要进行清洗。“先用离子水将表面浸湿,然后用活性剂进行清洗。”这名知情人士说,还要用白水泥进行重新勾缝。
此外,还将清理周边排水沟内的杂草垃圾。预计整个工期将于5月15日结束。
新闻背景
中山陵碑亭
中山陵碑亭位于陵门后,为方形。边长约13米,高约18.97米,用花岗石建造,亭顶重檐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亭的四面各有一个拱门,但北侧的拱门下设有石栏,不能通行,游人可在此凭栏眺望中山陵祭堂。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时,因为受建筑费的限制,没有设计碑亭,而是在祭堂正中立碑。后来为了增添陵墓的气势,吕彦直又设计了碑亭,而在祭堂内改设孙中山坐像。碑亭正中石碑,高约8.23米,宽约5.33米,重达几十吨,由花岗石雕琢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