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心
这些人,我们找了六年。他们乐于奉献,无私亦无畏。他们不一样,却又甘于平凡。他们脚踏实地,在尘埃中开出一朵花来。而我们,唯愿讲好他们的故事,将暖心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田。2017年,我们的年度感动人物列表上又多了32个这样的名字。
2012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组走出北京,牵手全国各省市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找寻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感动人物。现代快报成为“感动中国”栏目在江苏的唯一合作媒体,开启了一段寻访之旅。
2012年之后的每一个岁末,“感动中国·江苏地区人物推选活动”暨“感动中国·江苏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都会按时启动。寻找好人的号角吹响后,现代快报记者分头出发,赶赴江苏各地,奔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他们中,有从业十多年的资深记者,也有初出茅庐的90后新人,每一次出发,每一次与采访对象的交流,都是一段历练与成长。
6年一晃而过。现代快报记者的足迹踏遍江苏各地,用最真实的笔触记录下199个感人故事,将一个个普通的名字变成家喻户晓。每一年的寻访,都是在冬天,而人格的魅力,足以在严寒中温暖人心。
如今,近300个整版的报道,足以摞起厚厚的一沓。我们试着以此丈量着人间至善的厚度,更期望在每一个读者内心留下沉甸甸的分量。
感
动
去年,我们把特别奖颁给了扬州少年丁雁超。他通过捐献遗体的方式,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一个永远15岁的、充满善意的生命。今年,我们又寻访到了一位年轻人,他做出了和丁雁超一样的决定。
“如果我下不了手术台,把我器官捐了。”这是徐州大学生儿子张震鸣上手术台前说的一句话,如今成了他最后的心愿。这个23岁的年轻人来自广东揭西,在江苏徐州读大学,却在即将毕业时突然被查出罹患脑肿瘤。最后,他离开了。父母含泪捐出了他的心脏、肝脏、双肾和两个眼角膜,最后帮助了6个人重获健康。
现代快报记者王益回忆说,在与父亲张英年的交流中,曾多次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一起流泪。在张英年心目中,儿子阳光善良,如果没有生病,今年就能毕业成为一名工程师。治疗过程中,父亲一直对儿子隐瞒病情的严重性,直到儿子提到“捐遗体”,父亲才知道,其实儿子早已了然。父亲觉得儿子的决定了不起,而他心底更多的,则是不舍与思念,“难受得像刀捅到心脏里一样。”
在徐州的学生宿舍里,空荡荡的床位和书桌旁,还贴着印有“奋斗”两个字的贴纸,一摞摞书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得出来,这是个刻苦认真的好学生,老师、同学也都对他印象很好。”作为记者,王益和所有接触过张震鸣的人一样,为这个优秀的年轻人的离去而扼腕叹息。
温
暖
又是一年,“感动中国”江苏推选活动接近尾声,三月的江苏大地已是暖意融融。
与央视合作6年来,已有两位“感动江苏”人物当选“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一位是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一位是无锡27年隐姓埋名做慈善的“炎黄”张纪清。
2017年,经过现代快报报道,更多平凡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更多的凡人善举广为称颂。年近古稀的陈浩田,养大15岁的脑瘫养女,带她求医、求学,为她四处奔走,每天往返学校6个来回;农村妇女张文芹,在老人相继生病、丈夫受伤的窘境中逆袭,一手撑起两个作坊,带领村里妇女们再就业;刘明夫妇收留走失男孩8年,待他如家人,还通过四处打听帮他找到亲生父母;92岁老兵王俊义务守护烈士陵园27年,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如今儿孙绕膝的他,却只想与当年的同袍兄弟“说说话”……凡人善举,汇成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让生命更有高度和厚度,给予更多的人温暖与力量。
6年来,一位又一位像陈浩田、张文芹、刘明夫妇、王俊老人这样的人,在感动我们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如果我们面对弱者,是否也能拿出自己并不宽裕的收入,伸出援助之手;如果我们身处逆境,是否也能在生活的磨砺下生出一份坚韧;如果我们做了一些好事,是否也能做到不求回报、矢志不渝;如果我们年迈体弱,是否也能不忘初心,为社会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没有那么多如果,但总有很多的善意,让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再孤单无助,让生命有了砥砺前进的力量。
回
响
一年又一年,不一样的他们,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故事或有相似,经历或有类同,只因他们心里存着一样的善念。他们并不孤单,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坚持。越来越多的人愿与他们同行,无论是受过帮助的人,还是普通读者。
走失8年的男孩与家人团聚,却放不下江苏沛县曾收留他的刘明、让红玲夫妇。2009年,刘明夫妇收留了一个流浪的孩子,帮着他寻找亲生父母。多年的朝夕相处之中,刘明夫妇一直对这个孩子很好,孩子也视他们为家人。已经与亲人相认的孩子再次回到沛县,买了很多东西,还把家里养的三只老母鸡拎了两只过来。“他说他现在上班赚钱了,要给他婶子买礼物。”“一家人”吃过饭,孩子先是帮忙收拾碗筷,又烧了一壶热水给让红玲洗碗用,小声对她说:“婶子,我走了,谁给你扫地啊,家里谁来烧水啊……”
受过帮助的贫困学子长大成材,接过助人为乐的接力棒。从1999年开始,连云港赣榆国税爱心妈妈团队坚持捐资助学。近20年来,受资助的孩子们毕业了一批又一批,爱心妈妈队伍加长了一倍又一倍。孩子们人生逆袭的捷报频传:考入名校学习、进入名企工作……更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忘记爱心妈妈,有的写信表达感恩,有的当起爱心志愿者,续写爱的故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 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