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3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特征

  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应该从宏观上认知它的特征,我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天为根,以人为本,以德为要,以和为贵。

  1.以天为根。以天为根是强调天地乃生之本也,也就是说,包括人在内的所有万物的本性都是由天地所赋予和生成,“天命之谓性”(《中庸》),此之谓也。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天地”自身有德者也。“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人者,天地之心”(《礼记·礼运》),“仁,天心”(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礼,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孝经》),一句话,天地之性是“生”,是“仁”,是“义”,是“礼”,是“忠”,是“诚”,是“孝”。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要与天地合其德,简称“天人合德”。实际上在这里涉及人性的来源问题,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坚持认为,人之本质属性来源于“天”,即人性来源于外在的天地自然。从此点来看,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外在超越的性质。当然,强调呈明人内心之德并求得与天地之德相合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最终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强调多层含义上的以人为本。具体来说,“以人为本”这个命题实际上要厘清几个问题。第一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其他存在为本,也不以自然和神灵等为本,例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第二是以人事为本,而不是以鬼事神事为本,例如“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由此亦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无神。第三是以人的主体性、人的理性、人的主动性等为本。应该这么说,上述三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亦都是为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两家文化所主张和坚守,但是,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如何正确理解第三种含义上的,即以人的主体性为本的思想,那是正解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之特征的关键所在,并也关涉对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性的认知问题。在我看来,这一“主体性”的内涵不是以理性为本质的人的主体性,而是以德性为本质的人的主体性。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也就是说,人在宇宙的尊贵地位是由她的“义”性所决定的,而“义”性则是表征人的德性本质,而绝非是人的理性本质。《礼记·曲礼上》说:“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也就是说,人有没有“礼”才是决定人与非人的标准,而绝非是什么语言和逻辑等的其他存在。简言之,人的主体性主要应强调人的德性而不是理性。正因为如此,才能产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即“以德为要”。儒家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更多的是要达到人们在道德上的挺立,即达到道德上的“自觉自律”。

  3.以德为要。以德为要是强调构建从人之为人的“良心”那里派生出来的诸德。正是“以天为根”“以人为本”的特征的存在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内在地、必然地要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之“伦理”定位和“道德”要求。所以,以伦理为本位当然地成为“以天为根”“以人为本”的儒家文化关注的重点。重视心性,重视修身,重视率性,重视修道,重视亲民,重视止于至善,一句话,重视人文教化,人文化成以及天人合一,那么逻辑地要求一定要重视对一切“道德”的建设工作。

  4.以和为贵。以和为贵是强调所有关系的定位一定是要“合”与“和”为其根本归旨。“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中华传统文明实际上非常重视的正是体现在“耦性文明”与“和合文明”这两种文明之中。“耦性文明”解决的是“合”的问题,“和合文明”解决的是“和”的问题。合而言之,就是“尚和合”。人与人要和合,人与社会要和合,人与自然要和合,人的身与心要和合。“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此之谓也。中国哲学认为“天”有德,且是自然也,所以谓之“天德之自然”。中国哲学亦认为“人”应效法天而遵天德,所以谓之“人事当然”。合而言之,天然,人亦然,此乃“天人合一”,也即“天人合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