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0版:大美新江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持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南通通州:将富民当作“一号工程”
  醉美南山湖 卑多敏 摄
  家纺城微供市场 卑多敏 摄

  她曾是江海水域中汇聚成的一片沙洲,历经沧海桑田的沉淀成为了江海之滨的一片沃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通市通州区的经济迅速腾飞。2017年,通州区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称号。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让百姓分到“红利”。通州始终将“富民”当作政府工作的关键词之一,今年更是将“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列为“一号工程”来实施。通州区委书记陈永红提出,“我们将认真落实强村富民、脱贫攻坚举措,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莹 严君臣

  每天发往全国30万件包裹

  微供市场成“创新、富民”集聚区

  3月初,浓浓的年味儿还萦绕在大街小巷,位于通州区的南通家纺城微供一条街早就热热闹闹开业了。货架上一溜儿摆放着风格各异的家纺产品,图案和花色紧跟时下热点,每次上新都会吸引潮流般涌来的微商。选货、拍照、订货……这里立着家纺时尚界的“风向标”,无数打着“南通制造”的家纺产品就是以这里为起点,通过网络涌向全国各地。

  走进琳琅满目的店铺,随意和店主攀谈两句,对方的经历可能会让初来乍到的人惊讶——在这里扎根的年轻店主,很多都是拥有高学历以至于海外求学经历的专业人才。刚过20岁的杨佳浩就是一名“海归”,她曾经远赴美国求学,读的就是设计专业。经过多方比较,她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就业,而是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当起了老板,看中的就是家纺城的活力和创造力。

  “我想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产品,推向市场。”杨佳浩对家乡家纺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如今也颇有心得——她发现相对于讲究耐用性的中老年人来说,年轻人更喜欢休闲和简约的款式,她在设计时也会偏向使用水洗棉的布料,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设计理念。

  “成立之初,微供市场就定位于年轻群体,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路线。”家纺城管委会主任、川姜镇党委书记邵爱军表示,现在的市场集聚了最具前沿思维的家纺创二代、海归创业者、电商大咖、时尚设计师等,批量化生产的方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根植于客户需求的拼单式生产,甚至是私人定制。

  微供市场的红火,让人很难想象它才出现不到三年的时间。2015年8月,家纺城在传统产业接轨互联网的大潮中,先试先行,倾力打造微供市场。如今,市场已入驻商户近400家,日发包裹30万件,年交易额破20亿元,这里正在成为“创新、富民”集聚区。

  品牌化发展现代农业

  从土地里培育出“金饽饽”

  时至初春,暖融融的阳光洒满了通州大地。绿色的新芽破土而出,散发着勃勃生机。在南通盛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棚里,工人们正忙忙碌碌地准备着新一季黄秋葵的育苗播种。这种稀罕的物种并不是南通本土的传统农产品,而是近几年刚“落户”的新成员。

  2010年,党员富民服务站从北方引进了一种蔬菜实验品种——黄秋葵进行试种。这种被称为“绿色人参”的蔬菜品种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且产量很高,经济效应明显。盛泰公司想种黄秋葵,但这种植物在南通地区还没有种植先例,公司自身也没有种植经验,掌握不到关键技术。

  党员富民服务站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农科所、园艺站、植保站的专家为其提供帮扶,从品种育苗、肥水管护、设架摘叶、病虫防治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并帮助企业开展“农超对接”,让农产品直接挂钩超市进行销售。2013年,公司种植黄秋葵的面积达到了250亩,亩产1500~2000公斤,亩收益达10000元。南通盛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将黄秋葵作为一项特色产业进行开发,研发的黄秋葵花茶、黄秋葵干果等深加工产品都进入超市销售,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利用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经济收益,从土地里培育出“金饽饽”。近年来,通州区按照“主要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高效化、品牌化发展。如今,当地已获认定农产品名牌8个,省市著名商标8个。

  此外,通州区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互联网”,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专业电商团队,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组团发展电商,拓展销售渠道,如今通州当地农产品电商达到了87家,年线上销售额破亿元。

  与此同时,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实体经济、物业经济、特色经济,全面推进13个南通市级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形成可持续的村级收入增长机制。

  “农民和农村富不富,是考验我们落实为民服务本领的‘试金石’。”通州区农工办主任林峰表示。

  林峰表示,通州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农业这个基础领域聚焦创新,全力拓宽致富增收渠道,让农民的口袋更鼓,让村级集体经济更加壮大。

  民生支出占比78%

  政府将富民列为“一号工程”

  钱袋子鼓了,老百姓才有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底气和信心。改善民生,增加百姓可支配收入,从而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通州区长期聚焦的重点工作。数据显示,2017年,通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84元,比上年增长9.8%,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构成全面增长。

  “我们要加快富民进程,力促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去年年初,在通州区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区委书记、时任区长陈永红就将“富民”列为了政府全年工作的关键词之一。今年1月,通州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如期召开,大会审议表决《大力实施富民工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议案,经388名人大代表表决一致通过。至此,新一届人大肩负起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将“富民”的话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富民工程”,也理所当然成为全区人民关注的“一号工程”。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议案办理工作小组,由陈永红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宣传部、发改委、农工办等十多个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下设办公室,区发改委牵头协调推进议案办理工作。区里还建立了议案办理工作协调保障机制,将工作方案中提到的每一项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成员单位。

  2017年,通州区完成了10件32项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达78%。坚持促进就业和支持创业并举,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40万元、稳岗补贴377.7万元,扶持自主创业2020人,新增城镇就业919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89人。精准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全面启动健康扶贫和“阳光扶贫”监管工作, 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68%。

  “今年我们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扎实办好10件28项民生实事。”今年年初,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凌屹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将继续加快推进富民工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