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3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卢新华:人生需要读好“三本书”
  卢新华携新书《三本书主义》来宁
  江苏如皋人,当代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文汇报,后赴美留学。代表作品有《伤痕》《紫禁女》《财富如水》等。其“三本书”哲思被引入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新近出版《三本书主义》。
  扫码看访谈视频

  “人应该读三本书:第一本大书,是有字之书,是古往今来的一切书本知识;第二本大书,是无字之书,是自然和社会这本书;第三本大书,是心灵之书。”

  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援引作家卢新华的“三本书”哲思,让这位“隐形”已久的作家再次成为亿万目光追逐的焦点。

  近日,卢新华携新书《三本书主义》来宁,并接受现代快报专访。卢新华说,在这四十年里,他一度远离文坛、远离祖国,但他从未停止阅读和创作他的“三本书”。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文 顾炜/摄

  1

  1978年8月11日,《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并引起轰动。一篇《伤痕》开创了一个 “伤痕文学”流派,也将还在读大学的卢新华送上了中国文坛。

  荣誉接踵而来,卢新华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第四次文代会作家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代表,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此后,他又被推举为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

  时代和天分给了卢新华作家的身份。然而,他却担心自己从此不得不与《伤痕》共进退。他不需要规定好的人生。

  大学毕业之际,他被分配去北京一家重要单位担任团委书记,岗位重要,前途光明。慎重考虑之后,他决定放弃。“仕途不适合我。继续为文,是我的理想和兴趣所在。但显然,如果不放下已有的荣誉和光环,就没有办法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卢新华去了《文汇报》,做一名记者。他要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去体验文字之外的世界。“读书期间,有一次,老师讲宋代著名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其中‘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认识到,无论为人还是为文,皆‘取法’要高,而‘取法’的最高境界是‘法乎自然’。也就是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也是在这种思想的促使下,他陆续做出了一些在家人和朋友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工作两年后,他辞职“下海”经商,再后来赴美留学,留学期间兼职蹬三轮车赚钱,又到赌场当发牌员。

  卢新华的人生如此传奇,以至于1998年,他出国后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细节》在国内发表时,有新闻报道以《昔日名动一时,今日赌场发牌》做标题吸引眼球。昔日老师和同学看到后,替卢新华感到愤愤不平,“怎么可以这么写?”卢新华却一笑置之:“没什么好生气的,这都是事实。”

  的确,一般人很难把作家和一个赌场发牌员联系到一起,但实际上,对卢新华来说,这是认真思考后的人生选择,都是行万里路的一部分。

  2

  在洛杉矶的赌场当发牌员,对卢新华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发牌之余,他利用休息时间读了大量的书。

  “发牌员每天差不多有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所以我每天上班都会带一本书,有时是英文小说,有时是哲学著作,有时是宗教经典。轮到我休息的时候,我就会坐下来读书。”

  在赌场里,卢新华读得更多的,是牌桌上充满人生玄机的无字之书。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赌桌上选女婿’。我每天阅牌、阅筹码、阅人,不仅逐渐加深了对人性的了解,同时也一点点领悟和体会到了财富的水性。”

  在卢新华看来,一枚枚的筹码便是一滴滴的水,一堆堆的筹码便是一汪汪的水,一张张铺着绿丝绒的牌桌则是一个个的碧波荡漾的荷塘。

  “放眼看去,偌大的赌场,波光潋滟,水汽蒸腾,俨然一片财富的湖泊。你看到某个人面前堆了一堆筹码,可如果他守不住,一会儿就到了别人手里。你玩一个晚上,可能发现钱都不见了。财富会流动,会蒸发,会冻结,会产生滚雪球效应,它也会藏污纳垢。”

  通过阅读赌桌上的无字之书,卢新华写成了小说《紫禁女》和长篇随笔《财富如水》。在《财富如水》中,卢新华写道:“我离开赌场已然多年,然时至今日,每每思索起财富的话题,赌桌上那些花花绿绿的筹码还会如浪花般在眼前激荡,而那浪花之上,似乎也总跳跃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财富如水!”卢新华说,对财富的贪婪和执着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伤害,是又一道“伤痕”。

  《财富如水》问世之初,是一篇仅3000字的文章,发表在《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之后国内外多家报纸相继转载,引起轰动。卢新华于是将原文扩充为8万字的长篇,于2010年8月出版。这本充满哲思,又广受欢迎的书,引起了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共同关注,被称为“当代最值得读的两本书之一”。

  3

  近年来,卢新华笔耕不辍。这些创作,不限于文学,而是向哲学等更广泛的范围扩展。

  卢新华对现在的文坛,有自己的看法,“有很多文学作品,写得很好,是很好的艺术品。但它们大都是漂亮的根雕,我看不到参天的大树。我个人觉得,中国传统一直强调文以载道,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援引卢新华《论“三本书主义”》中的哲思,让“隐身”已久的他,再次成为亿万目光追逐的焦点。

  《论“三本书主义”》最初发表于2010年1月的《人民日报》副刊。卢新华认为,人应该读三本书:第一本大书,是有字之书,是古往今来的一切书本知识;第二本大书,是无字之书,是自然和社会这本书;第三本大书,是心灵之书。

  盘点卢新华的经历,不难发现,“三本书主义”正是他一直以来在信奉和实践的。所以,2017年夏天,当浙江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当身在上海的卢新华突然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时,他既惊讶,又不惊讶。“我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被引用成高考作文题。但面对大家的询问,我又不觉得唐突。因为,我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是想着所有的中国人,每个学生、每个家庭、每个企业,还有我们的国家,整个民族,我认为都要读‘三本书’,要融会贯通地读,并且,最重要的是心灵之书。”

  自己的文章被选入高考题,让卢新华感到欣慰。他愿意和更多的人分享他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也愿意和更多的人,探讨人生的“三本大书”。

  卢新华给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一个思想者。偶得佳句便为乐,常作玄想也能醉。这是我写给自己的两句诗。”

  近日,卢新华将包括《论“三本书主义”》在内的一批文章进行整理,并以《三本书主义》为名出版。《三本书主义》中也收录了许多接地气、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字:从云南楚雄之游写到人类命运的历史归宿,从亮马河垂钓写到当今社会对物质的无止境追求,从美国人后院的车库写到如何清除心头的虚华杂念,从汶川之痛写到自我反省……

  《三本书主义》的若干篇章,卢新华围绕儒家、兵家、佛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多维度展开思考,以一个长期往返于海内外的“50后”作家的视角,静观自己心灵的故乡。

  当把目光落在中国,卢新华的文字格外丰盈厚实。出走半生的他,归来仍是少年。

  对话

  作家要扎扎实实

  关注这个社会

  读品:您如何评价《伤痕》?

  卢新华:我进校以后第二个月写的《伤痕》,那也是我第一次写小说。在那之前,我读了鲁迅、巴金、老舍、曹禺他们的作品,还读了托尔斯泰、契诃夫、莫泊桑。我想,《伤痕》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一个原因是,我承袭了经典,越过了那些没有营养的作品。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众缘成就的伤痕》。我是《伤痕》的执笔者,但参与创作的,不止我一个。写作、发表,和我大学的同学、老师都有关系。《伤痕》发表以后,当时的大咖,评论家王朝闻、陈荒煤,作家中的吴强,很多人,他们都有重头的评论。没有这许多的因缘,是不可能有《伤痕》的。

  

  读品:如何评价您这些年的作品?

  卢新华:这些年,我写过不少的作品,《魔》《森林之梦》《细节》《紫禁女》《财富如水》《伤魂》。这些作品,从艺术性,从各方面讲,我自认为都不错的。但是一个作品能够达到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高度,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能做到的,而是需要诸种的因缘配合。从这个方面讲,作家不必追求那种效应,你要扎扎实实关注这个社会。我只能讲,这些年来,我写的很多作品,和很多人还是不一样的。我关注这个社会,关注中国文化。

  

  读品:如果推荐您的文学作品给读者,您推荐哪一本?

  卢新华:小说我会推荐《紫禁女》和《伤魂》。随笔和散文集,我推荐《财富如水》。

  

  读品:在文学创作以外的时间,您会进行创作构思吗?还是完全抛在一边?

  卢新华: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功夫在诗外。有的人学习李白杜甫的诗,仅仅从诗歌本身去学。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李白和杜甫的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唐朝的诗人有个风气,把读万卷书放在后面,行万里路放在前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再加上用自己的心灵去观照它,才能写出那么辉煌的唐诗。我的写作态度是,我像一个游方的和尚,到处托钵到处化缘,如果能领悟到一点什么大法,我会把我的体验,随时随地用各种方法,不仅是文学的方式,也可能是哲学的方式、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出来。有些适合用诗歌表达的,就用诗歌,适合用小说表达的,就用小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