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6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现代快报记者走进金陵刻经处,跟大师学刻版
“佛系刻经”有多难?50个字刻一天
  现代快报记者(右)跟非遗大师学刻花格版

  刻一个字,老师傅要花上10多分钟。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新街口淮海路,院子闹中取静,里面的一群刻版传人也格外耐得住寂寞。在数字印刷时代,他们传承着雕版印刷技艺。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魅力?2月24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这里,实地体验“佛系刻经”。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徐岑/文 吉星/摄

  4个1厘米长格子,记者刻了1个多小时

  一盏台灯、一块木板、一把刻刀,就是刻版的全部工具了。一只手握住刀柄、另一只手的拇指顶着刀背,一刀刀刻下来,字的形状也就出来了。说起来简单,上手却很难。

  金陵刻经省级非遗传承人邓清之告诉记者,她于1991年当学徒,从制作工具开始,磨刀、上样、刻花格版,到最后开始刻第一个字,花了一年时间,这还算快的。现代快报记者的体验,也从刻花格版开始。

  一块木板,印着大大小小的格子,横数二十格,竖数二十格。每一格长一厘米左右。沿着格子内线用刀划出痕迹,随后顺着木头纹理,用刀尖将格子中的木头一条一条刻除,形成凹槽。“当年我们学徒时,老师不教,全靠眼睛看老师手上的动作。你的心一定要放在老师的手上,记下每一个雕刻的手法、刀诀,注意每个细节,在心里反复琢磨。”邓清之一边示范,一边教记者。她表示,花格版最后刻出来,每个格子的深度都应该相同,而且凹槽平整,格子之间的边框不能断。

  刻版的刀也很特别,邓清之介绍,这叫拳刀。手柄的中下方凸出一块椭圆形状,方便握把和用力。手柄下方露出一截刀,方便用拇指抵着。这是为了保证每一次落刀都很稳,防止用力过猛,刻坏了字。

  原本以为刻个一厘米的小格子很简单,但记者却不知道如何落刀,使不上劲。“右手大拇指按着刀尾”“左手撑在木板上使劲”“手腕用力”……在老师调整下,记者艰难开了头,但刻得七扭八歪,横不平竖不直。艰苦刻了4小格,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手也酸得不行。

  坚持下来很难,曾有20年仅两人刻版

  刻格子难度这么大,更别说刻字了。邓清之介绍,刻版最重要的是耐心,稍微心浮气躁,刀一划拉,一块板子就废了。邓清之已刻了27年,其中20年,金陵刻经处刻版的只有两人,一位是邓清之,还有一位是师父马萌青。马萌青是国家级非遗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也是金陵刻经处第六代刻版传人。

  刻版在很多人心里是个枯燥的活,邓清之说,也有很多人来学过,但没能坚持下来。她开玩笑地表示,如果学一年还学不会,师傅会直接说,转行吧。

  邓清之对刻版有着无限兴趣,甚至说得上迷恋。“我觉得很有意思,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有无数变化,技艺永无止境。”谈及古代刻版大家的作品,她连连称赞:你一看到就知道,刻得太美了。

  邓清之说,“开始刻字时,也手酸得不行,但很快就习惯了。”手上的老茧就是最好的说明。她现在每天刻50个字左右。

  带了两名徒弟,很多破损古籍需要修补

  数字印刷时代,为什么还需要雕版印刷?2009年,金陵刻经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院里经版楼收藏着清代以来约12.5万多块佛经、佛像版,很多古籍破损需要修补,就需要“补版”。

  让人高兴的是,目前金陵刻经处的刻版传人已增加到4人,其中还有90后。“2012年带了两个学生,现在都做得不错了。”邓清之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