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5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七下西洋次次成功,郑和靠的是啥?南信大教授揭秘——
利用季风航行,郑和还是个气象学家
  郑和宝船模型 视觉中国供图

  1405年6月,郑和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七下西洋之旅。在600多年前,没有精准的气象预报,海上气候变化无常,加上风暴,每一次下西洋,都是探险之旅,那么,郑和船队是如何躲过一次次的海上风浪,安全回到南京的呢?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董昌明和他的团队,重演了郑和航行的海况,验证了郑和对航线与航行计划的精准把握,出版了《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他们认为,郑和不仅是航海家,还是气象学家,对海洋气候的推演具有前瞻性。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韩雨霁

  季风充当“发动机”,郑和船队得以远航

  上百艘战船,上万人岸边集结……600多年前,没有发动机,郑和的船队怎么能航行这么远?答案是,他利用各个区域的季风特征助推船只,利用自然的力量。

  以1421年从太仓出发的那一次航行为例,就是在等东北季风助力南下福建。而比较遥远的地方则是郑和团队通过季风的辐射区域,进行大胆的推测。

  最终,他们的假设成真,夏季的西南季风给船只提供了自南向北的动力,同时,西南季风在七八月份达到最强风力,西印度洋沿岸的北向流速为一年最大值,再次助力船舶向北航行。而冬季,船只自北向南返航,该区域的海流也不会对回航造成明显阻碍。至此,郑和团队再一次运用季风规律到达了远方。

  “日记”证实郑和气象学家身份

  用季风助推船只,是郑和的智慧所在,而通过1年多资料的查询,重演了郑和航行的海况,则是董昌明团队30余人日夜钻研的结果。“由于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记载散落丢失较多,包括郑和的《航海日志》在内,很多资料都没有了,因此研究难度大大增加。”董昌明说,最后团队成员选择兵分几路前往江苏、福建等现存有郑和下西洋遗迹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透过郑和留下的碑文以及各种古籍中的只言片语,还原出了6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

  以郑和从台湾海峡前往越南南部的那段旅程为例,就是董昌明的团队通过“好风十日”四个字还原出来的。“当时我们找到了一份稀少的航海记录,这份记录由郑和本人编写,记录着他们前往越南南部的一些细节信息。”董昌明介绍说,其中就有一个关键的时间信息,好风十日。知道了台湾海峡跟越南南部之间的距离,加上航行十天的时间要点,郑和团队的航行速度被算了出来。

  接着通过该海域当时的气候条件,推算出季风影响下的海流速度。“结果证明,两个速度一致,从而我们推测郑和船队的航行速度与季风有关。”董昌明补充道,用同样的方法,他们将郑和团队途经的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区域、非洲沿海区域等分为23个框区,逐一分析论证了框区内的海气状况,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海上经历。

  “根据大量资料的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活动,而郑和本人也必定是个掌握大量气象知识的气象专家。”

  航行或受小冰期影响

  尽管郑和善于利用季风气候可以躲过不必要的灾害,但海上气候变化无常,偶尔还有地震海啸。那么,郑和船队是如何躲过一次次海上风浪,安全回到南京的呢?

  “就东海来说,每年至少都会有十次风暴。”董昌明说,即使是精准推算,郑和的团队也一定会撞上几个,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他们都平稳度过了,不过即使如此,他们的航海生活也不好过。“通过资料分析,我们发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刚好撞上明清时期的反常气候,也就是历史上的‘小冰期’时期。”董昌明介绍说,他们利用过去1200年间的气温数据,做出了全球异常气温变化情况图,发现“小冰期”时期全球有一个明显的温度降低的变化。“当时欧洲的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10℃左右,而亚热带地区温差虽然没这么大,但也低了不少。”董昌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说明在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段里,气候条件确实较差,航行条件十分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和团队则会选择沿岸航行而非穿越大洋,来保证航海安全。

  通过资料再现郑和下西洋历史,董昌明已经做到了,但他表示,除了历史的还原,对百年前气候的研究与总结也很重要,因为还原过去也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近几年,气候变化一直是个热门词,而研究几百年前气候环境的变化,也能对未来的气候预测提供更多的数据。”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