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8年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说忠

  3

  忠是一种气节。当然,忠德所表征的意义与价值不仅表现在它与五常之德的相通性,而由忠德呈现的另一层意义与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和需要我们阐扬的。那就是忠还有作为一种为了坚守、捍卫、维护、完成高尚的和神圣的道义、正义、公道、真理、光明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气节、操守与情怀之义。“为正而义”“惟义是忠”正是忠德所包含的意思。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在传颂和高扬着这种精神。而圣哲先贤们的许多名言,也都是在诠释和印证着“忠德”的这一精神。换句话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圣哲先贤们的警言格句,都是忠德所要体现的内涵及其精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种浩然正气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和可贵精神之所在,千百年来在这种气节和精神培植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舍生取义成仁是历史上许多人追求的人生境界。为大家熟知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文天祥在其绝灭诗这样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难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成仁取义就是选择死亡,就是实现道义。忠德在这里是要宣扬个人在大义、大节、大信面前,是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的。我们常常会将这种品德操守赞誉为忠勇、忠贞、忠烈。由此,忠德就表现为“道义”之德也。

  4

  忠孝与忠君爱国。与孝与君相连而形成的“忠孝”“忠君”思想当是忠德所包含的两项重要内容。

  (1)忠孝

  忠孝二德谁产生的更早,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但如果就忠孝二德连用的话,无疑是孝德在先,忠德在后。道理很简单,忠孝就是要解决移孝为忠的问题。“孝”字是将“老”字的下方的“匕”字省掉,换成“子”字组合而成的,象征上代与下代融为一体。孝的对象是双亲,“善事父母为孝”,所以这是对父母家庭所负责任而表现出来的善德善行。忠的对象是集体、上级、君王、国家,那是对这些对象的责任。所以说,孝是离每个人最近和最先要做的善行,为大家非常熟知的“百善孝为先”,也当有此种意义。善事父母的孝道之最本质的伦理精神一定是爱,又具体表现在“敬”“顺”之上,所以也才有了“孝敬”“孝顺”之说。由孝道而表现的下者对上者的敬顺之爱,当是忠孝思想提倡者要很好利用的地方。《论语》中的一段话最能体现这种意图。“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善事父母,善事兄长,就不会犯上作乱,去做逆道背理的事。所以孝悌是实践仁爱之德的基础和根本。

  出于人的真挚情感而对在上者的父母兄长的敬顺仁爱的德行,如果将其扩展开来,对他人、集体、事业、上级、君王、国家也都能做到尽心尽力,敬顺行事,那应该成为一个文明社会值得正面肯定和提倡的行为。由孝而忠,或者说移孝作忠,如果在上述意义得到自然地展开,那么,这样的忠是不可或缺的。汉唐以来所形成的“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选拔人才机制,其思想基础正在于此。人们也喜欢从反面论述来支撑这种思想观念的可取之处,即如果一个连他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这个人一定不会爱他人,不会爱岗敬业,进而也不会爱他的国家,而此种人一定不可重用。孝的本质在于爱,爱是一种有心有情对对象的眷念、亲近和爱护,爱父母,爱家庭,由此推移,爱家乡,爱故土,爱国家,爱天下,这是一个源于亲情的延伸,这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扩展,这是一项本于使命的推及。延伸、扩展、推及都是强调爱的超越。“爱于亲者忠于国”(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正是这一爱之超越性的最好表达。而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之情则是由“忠德”来加以体现的。基于“孝忠”而产生的爱国情怀,也是由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由此可见,与孝相连的忠,其积极正面的价值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对于宋代以后那种将“移孝作忠”仅局限于处理君臣关系的狭隘化,并将两者的关系绝对化的忠的思想,我们是应该明确否定和批判的。我们也将这一性质的忠,名之为“私忠”“愚忠”。而这一情况更在“忠君”思想中有所表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