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陕西神木县、郑州市金水区等地在宣传标语中出现其他地名“穿越”的情况。陕西神木县街头的文明宣传标语,开头第一句话竟是“爱国爱家,爱我长沙”。宣传标语的48个字与3年前长沙市发布的文明公约完全相同,被网友称之为“神木爱长沙”。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基层的文件材料、领导讲话、宣传标语大量雷同,抄袭成风。所谓“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频频出现。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常用“共享式”写作
“所谓‘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甚至干部常用的套路。说白了就是生搬硬抄。”一些基层干部坦言,有的地方公文照搬照抄,甚至连地名、人名、数据都不加修改,出现各种令人瞠目的文件材料和干部发言。
安徽省委巡视组上半年在一个县巡视时,发现县里一些领导干部发言材料雷同。巡视组将25份发言材料通过“关键字”在互联网上逐一搜索,结果有20份能在网上搜到原文,并且相似度都超过90%。其中,有多名干部抄袭了同一份材料。
当前,一些地方文件材料的文风主要有两类“怪相”:
一是直接照搬照抄,甚至连差错都抄袭不误。环保部2月份通报显示,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管理局编制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照搬照抄其他地区预案,正式印发的文件中,甚至还出现其他区县地名单位。
二是下级单位抄上级单位,改头换面“套”发文件。比如,接到上级××市的通知后,将文头改成××县区的通知,文中涉及的市改成县区,其余内容不动,再转发下去。“看上去像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下发的新文件,其实内容就是转发上级文件。”
文件落实文件要求
相关人员疲于应付
为什么有的基层政府部门抄袭之风如此盛行?多位地方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反映,目前,有的部门、地区以开会落实开会精神,以文件落实文件要求,起草文件、简报、资料任务繁重,让相关人员疲于应付。
“我一年来要撰写的文件材料有290多份,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有一份。”西部省份一位省级机关秘书处负责人说,有些材料要得着急,当天布置当天要,有的要连夜完成,根本没精力认真组织内容,涉及的文件、材料、领导讲话至少70%是“照葫芦画瓢”。
除了敷衍了事,“其实,转发文件、模仿写作很多时候也是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基层公务员表示,“如果自行调整,万一出现疏漏就得承担责任,得不偿失”。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