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4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真情系丘壑 苍茫立精神——张建华山水作品解读

  文/马小依

  在张建华的艺术世界中,我们大抵能读出那种游于山水的情致,在守望传统的文化意识中自觉地当下现实情境对接,让作品有了自由、生动的面貌。画家的作品既有雕琢细节的经营,又有洒脱率意的内涵,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随情境的不同而呈现语体结构的变化,在把持艺术的内涵与外延时,概括自我,提炼精神,将微观与博大的自然世界融汇于胸中,传达出一份坦坦荡荡的真性情。

  具体来看,画家十分注重山水的写意性这一品质,并通过线条、笔墨等技法因素不断补充、强化与完善。

  首先,就线条而言,画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画家善于以线条的交错穿插表现山体的结构轮廓,有的短促有力,有的纤美柔和,有的细密,有的粗疏,施以中锋用笔的巧妙变化形成刚与柔的对比、过渡与转化,并服从于抑、扬、顿、挫的节奏,画面贵在有这种节奏,有这种韵律感,它可以直接把主体的创作情绪带进画面,形成主体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可以把这种节奏放到客体中寻觅其内质,进一步提炼出物化情态,凸显其内美。只有当这种节奏在主客体之间不断碰撞、交汇时,才是有意味的,有内涵的,有情调的,才能够凸显艺术作品的内在张力。

  其次,写意性品质的第二个方面指向笔墨诉求。笔墨是画家创作时最基本的艺术语言,也是最鲜活的生命表述。画家善于进行水墨研究与探索,水与墨的冲融让这一景致更显灵动、透畅,笔触间处处是鲜活的面貌。融进物象中,浓重处厚而不堵,浅淡处虚而不薄,干处用笔形成斑驳的质感,湿处用笔则温润空蒙,在浓淡干湿间自由转换,显现“墨分五彩”的充分性,并由此形成虚与实的统筹,强与弱的对比。虚处隐约缥缈,实处清晰明朗,洋洋洒洒,直抒心意,在妙趣的水墨间流淌出化平凡为精神的能量,把抽象而没有规则的墨象重新整合、提炼,融于画面的具象形态中,于是自然山川便跃然纸上,有了鲜活的血肉,有了刚劲的风骨。那些不受成法约束的率意在宣纸上落墨成形,自由晕染、漫化,把水墨的味道发挥至极致,每一笔都不是僵守的、程式化的,而是充满悦动的音符,华彩的乐章,随攒动的笔触,叠加的笔痕乐曲般地演绎,形成视觉上的交响,耳边的回荡,在虚实强弱间,咫尺宣纸上塑造了一个用水墨传达、用精神维系、具有崭新风格的山水世界。

  可以说,线条与笔墨的交错构成赋予了画面新的含义,在以“点”形成的笔触上,不断延伸,投射出线与面,依此,由浅入深地挖掘到对形神关系的塑造上。画家在描绘山石形体的结构时,注重依据其客观形态下的转折向背与自然规律进行捕捉,通过对意象的提炼,深入神韵的本质表现,注重传达源于自然的苍茫之态,遒劲之风,觅得那份伫立于天地间的傲然风骨,磊落、肃重、蕴含着阳刚之气,就这样热烈浓郁地奔流而来,这是何等的气魄,如千军万马,如箭在弦上,一种蕴含于山川精神的内在张力爆发开来,由内而外,由此及彼,在画面中形成连

  贯的气势。这是画家张建华对于形神关系的阐述与描绘,是画家不断积淀、体悟的艺术追求。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言:“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通过《山峦云起图》等作品来看,画家在虚实的依衬中着重凸显了山峦的层次感、距离感与空间感,形成了近、中、远景的景致特点。近景树木葱郁,溪涧奔涌而出;中景峰峦相簇,呈巍峨姿态;而远景虚虚淡淡,云雾缭绕。整体上多视角、多层次地展开,布局紧凑合理,形成相互的呼应感,连动感,高远、深远与平远的意味自然生成,相互交叠,真正做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韵味。

  总体来看,张建华的作品意象轮廓是完整的、清晰的。树木植被、烟岚雾霭、蜿蜒曲径、溪流水涧,在这丰富的景致中充满诗的情感与回味,一一倾吐着勃勃生机与活力。在季节的更替中,时光荏苒,由春机无限转而变为冬雪皑皑,每一个不同的意象都蕴含着一个诗境,一个牵系在文人心头的别样情怀,那是一份美的陶醉,一份热烈的向往,一份真心的追随。这样的诗中怎能读不出“透过人生写沧桑”的感慨,怎能读不出经历风雨过滤沉淀后的人生叹喟,因为这份诗情心系着山川,就自然有了那份“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激越,有了那份荡气回肠的坚守与眺望,其实,画家是在坚守梦想,坚持为内心中斑斓的梦境而绘画,融入心间,落在笔下,它们都是真实的。

  画家张建华十分讲求在山水间悟出自然的生机与内涵,表现它的“意”,通过对意的摄取,呈现山水的内美与气韵,山川河岳的壮阔与浑厚。作品《南山云起北山云》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画家极力捕捉山水的意象,并由此深入画面中提炼意态,最终实现意境的呈现。郭熙曾言:“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由此可见,找到了那种灵动的意,才能在山水之质中不断体悟,以内心情感与自然世界不断触碰、交融,传达交汇主客体感受的“意”。那些葱郁的树木,苍劲的山石,山涧与溪流无一不是美的意象,充满生机的意态,和谐统一的意境。

  画家善于造境,所造之境,不同于古人笔下的高古气息,但从布景、构图到画面主题却借助了古人的审美习惯。如若画家一味坚守古意,极易失去自我的个性。难能可贵的是,张建华所传达的文风,并非是摹古、仿古,而是基于以传统为根本,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切,以现代人的感受结合写生之作。在理解传统,深化传统的基础上,画家又把自己的审美观照往前推进了一步,所以,他的作品既有着宋人的情思,又具有明显的当代情致,鲜活的时代感受。他善于把自己对于山水的认识放到现代语境下进行思考、揣摩与表现,他试图用自己的自然观体现当下人们重视生存状态却忽略精神情感的一种担忧,所以,他所做的意境中回归自然,绝不能缺失维系在内心的山水精神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的心灵世界是应该有归宿的,有情感支撑的,这份表述是恰当的,有力量的,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一个画家的诉求与情怀。

  从小尺幅的扇面之作,到大幅的长篇描绘,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张建华在细节局部到整体宏观上的情境转换是十分有功力的,小品画作,品位优雅,细腻生动;大幅作品,墨色沉郁,大气厚重。我们惊异于画家在不同的宣纸规格上所释放的能量,两种画风有着如此明显的风格差异。从小情怀到大视野,无论是小笔触的刻画,还是大笔触的气度,都可以看出画家没有僵守一隅,而是将自我从画面中解放出来,既遵守法度,又不囿于法度;既遵守规矩,又能打破规矩。同时,他用自己的创新精神与探索意识打破固有的模式化创作,让每一幅作品都有其专属的艺术特色,用自己的敏锐度捕捉山水风格的独特性与现代感,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有着很强的艺术张力,每一个意境都对应着一个灵性的主题,都包含着山水韧性的姿态。

  喜欢张建华的山水作品,因为那份坦坦荡荡的真性情随笔墨一起挥就,把对于自然的挚爱,对于生活的眷恋,演绎成一种诗情,一份情系丘壑的寄托。情境中那份淡然与静远,空蒙与畅然,相互交映,涌动着画家内心对大山大水的执守与依恋。

  张建华

  

  男,1965年7月生于江苏高邮,现为南京市书画院院委会委员,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江山行画家组秘书长。作品入选全国第八、第九届美展,全国第四、第五届工笔画展,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作品展,百家金陵第一、第二届中国画展,全国首届、第二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等三十次全国美展。曾获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第一名,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展金奖,全军美术创作展一等奖,中央电视台《边塞诗赏析》《翰墨戏韵》,八一电影新闻纪录片《影海群英》等专题访谈介绍,出版有《张建华画集》《张建华山水画精选》《当代名家写意山水画库-张建华》《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张建华》《胸中丘壑-张建华作品集》《云蒸霞蔚-张建华山水画集》《大家风范-张建华作品集》等。作品先后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央组织部大楼、中央军委八一大楼、中央办公厅、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收藏。2006年被江苏省文联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美术家”第五名。

  

  本版绘画均为张建华作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