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5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故乡南京留下太多的故事
带不走的乡愁
这里是他一切回忆的源头
  余光中先生 视觉中国 供图
  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在《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徐明德 供图
  现代快报记者今年4月曾赴台专访余光中,并与他合影留念 资料图片

  乡愁,就是我们在这一头,你却去了世界那一头。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台湾病逝,享年90岁(虚岁)。1928年,余光中出生在南京,1950年随家人迁居台湾。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家乡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广为传诵。从小在南京长大的余光中说,南京是他“生命的起点”与“一切回忆的源头”。现在,先生过世,南京,他的故乡,留下了他太多的记忆和故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颖菲 胡玉梅 郝多 徐红艳 陈曦 陆文杰 实习生 张婧怡

  他的乡情

  想念南京,几个月前还“秀”过南京话

  今年4月,江苏发展大会前,现代快报记者专程前往台湾,来到余光中家中,和他聊起家乡。老人当时精神很好,说起南京,格外想念,还现场“秀”起了南京话。

  南京这座城市,对于余光中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的第一次见面,都在南京。一位是母亲,她生我时在南京,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只会哭闹;一位是妻子,我们第一次相逢也在南京。”

  余光中当时回忆,小时候,自己家住在城北将军庙的一个小巷子里,小巷名叫龙仓巷。“你们现在南京话是什么样子?我小时候听到的都是这样的‘今儿个,明儿个;乖乖隆地咚,韭菜炒大葱’ ……”余老张口就来的老南京话,让人感觉十分亲切。但让老人遗憾的是,因为身体原因,自己很久没有回南京了。

  在余老的记忆中,小时候,父母经常带他去夫子庙,那里很热闹,有许多好吃的。而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山陵,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清楚地记得中山陵的台阶数——392级。

  听到母校的学生朗诵《乡愁》,他哭了

  余光中8岁起,就在南京市秣陵路小学读书,在那里,他度过了3年时光。对于这段时光,余光中非常怀念,从他80岁生日选择在秣陵路小学度过,就可以看出。

  现在,秣陵路小学已经合并到南京市石鼓路小学。12月14日,石鼓路小学校长高云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08年10月21日是余光中80岁生日,当天一大早,他就来到秣陵路小学。高云梅说,余光中回到南京特别高兴,他笑着说:“南京是我‘生命的起点’,是我诗心起跳的地方,是一切回忆的源头,我一定要回来。”

  短暂相聚后,余光中坐上汽车,正打算离开,此时下课铃响了,全校300多名孩子从教室里奔向操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孩子们一边跑,一边大声朗诵余老的《乡愁》。见此情景,余光中又打开车门,走到孩子中间,弯腰拥抱他们,并噙着泪,和孩子们一起朗诵。

  南大校庆时,他朗诵诗歌深情告白

  1947年,余光中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并入南京大学),虽然在这儿求学仅一年半时间,但他对南大有着很深的感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师武黎嵩告诉记者,2002年5月20日,南大百年校庆时,他专程来为母校庆生。那次,他还带来一件特殊的礼物——为母校创作的《钟声说》。

  “江东去,五十年的浪头不回头,浪子北归,回头已不是青丝,是白首……”在一份南大百年校庆视频里,余光中戴着南京大学校徽,在数千学子面前,深情向母校告白。

  在祖宅,他童心大发对着井口大喊

  “常州是我的母乡,也是我的妻乡;母乡加妻乡,那份乡情也不下于父乡了。”在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余光中记录了他跟常州千丝万缕的联系。“常州就是我的故乡。”余光中说。

  2002年4月,余光中曾携夫人范我存回到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当时周翰凯作为漕桥小学工作人员陪同左右。

  周翰凯告诉记者,余光中母亲孙秀君的老家祖宅位于镇上漕桥东街的孙家大院,孙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再次回到孙家大院的老宅,余光中儿时的记忆被勾起,当看到院子里那口老井时,余光中不由想到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在井边玩耍的情景。“余光中老先生当时非常兴奋,他蹲下来,对着井口大喊了两声。”周翰凯说。

  他的爱情

  结婚61年,他和妻子相知相许

  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两人相知相许、相伴相随。

  今年4月,现代快报记者去台湾高雄采访余光中时,曾目睹了两位老人的伉俪情深。

  谈起妻子范我存,余光中爱意满满,称妻子老年依旧致力于做义工,很有意义。对余光中,范我存同样时时在意留心。她几次提醒记者,余老听力不好,请记者声音再大些;有些话余老听不清楚,范老立即为他“翻译”;回忆时有漏忘的地方,范老便随时轻声提醒。

  记者告别时,余光中夫妇一直送到门口。记者临别回头,被这样一幕打动——两位老人你扶着我、我搀着你,慢悠悠地,向屋内走去,留下温暖的背影。

  范我存是余光中的远房表妹,第一次见余光中,她正就读于南京的明德女中。那一年,余光中17岁。“她了解我,对文学艺术富有敏感和品位,这是最吸引我的特质。”余光中此前接受采访,回忆当年恋爱的心情时说。

  后来,范我存成了余光中诗中的第一女主角。早年在《咪咪的眼睛》等诗中,是挥洒炽热恋情;晚年的《珍珠项链》《三生石》等,转为相扶相伴的不渝之情。

  他的诗情

  写过1200首诗,对作品要求严格

  今年是余光中的九十大寿,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余光中最新精选诗集《风筝怨》,为先生祝寿。“本来还想明年春天赴台湾拜见先生,没想到先生走得这么突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修荣说。这本书也成为余光中生前在大陆出的最后一本书。

  汪修荣告诉记者,去年出版社就开始策划《风筝怨》这本书,计划今年10月之前推出来,为先生90岁生日送上一份贺礼。

  书出来之后,第一时间快递到台湾,送到先生手里。现在听闻先生去世的消息,深感惋惜的同时,也有一丝欣慰,“我们这本书也算帮先生圆了一个梦,献给他本人,也是献给所有热爱先生诗歌的读者。”

  《风筝怨》由诗人冯亦同编选。在冯亦同看来,在对文学造诣的追求上,余光中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人。

  “《风筝怨》这本诗集原来选入了132首,最后先生拿掉了32首,只留下了100首。下手之狠,令我吃惊。”冯亦同说,“余光中一生创作了1200首诗歌,但他认为,能有十二三分之一留给后人,就很不错了。先生对自己每一部面世的作品都抱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一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