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4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不敢看长江不敢看芦苇荡,那是同胞遇难的地方
“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第六场举行,幸存者家属的讲述让人心惊
  河海大学的朗诵者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玉彪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
  历史学博士武黎嵩
  《南京大屠杀》作者徐志耕
  读书会现场

  “那时江边全是尸体,长江水都是红的……”12月9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丛葬地,“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第六场举行。本次系列活动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指导,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龙虎网、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少儿频道、现代快报主办,将阅读南京大屠杀史相关书籍和寻访相关历史遗址结合。前五场先后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华门城堡、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金陵中学钟楼及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最后一场将在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当天举行,以“人类记忆及反思”为主题在拉贝故居开展。

  

  见习记者 吕洁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伟娟/文 吉星/摄

  作家徐志耕:

  和时间赛跑,悲愤写下《南京大屠杀》

  为了让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不被遗忘,揭露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军旅作家徐志耕在1987年大范围调查了众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著述了《南京大屠杀》一书。活动现场,知语轩朗诵团队朗读了《南京大屠杀》片段,将大家带回到80年前的惨痛历史。

  徐志耕也亲赴读书会,讲述写书的过程和体会。他清楚地记得,1985年8月15日,南京市政府建了13块纪念碑,悼念南京大屠杀中惨死的同胞。当天,他路过南京北极阁附近,看到许多人围在路边,面对黑底金字的纪念碑,他十分震惊,不敢相信,这里原是一片花草茂盛的绿地,怎么会变成杀人的地方?“你应该写写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朋友说。

  几经周折,徐志耕从当时刚成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要到了一份名单,上面记载着1740多名幸存者。他一一去找寻,结果发现很多幸存者已经去世,还有的病重住院。他感到时间非常紧迫,加快了写作进程。

  徐志耕坦言,写书时的心情很复杂。对幸存者李秀英,他很是敬佩。“她被困在地下室,面对施暴的日本兵,毫不畏惧,奋力反抗,最终被砍37刀昏死过去。”

  南艺教授张玉彪:

  忍痛画肖像,每一笔都心存敬畏

  “你,亲眼看到日军凶狠地刺杀母亲,四个弟弟哭喊着不要杀妈妈而一个个被杀,受伤倒地胸口冒血的妈妈仍哺乳小弟弟,泪水、奶水与血水将母子俩冻死在一起……”河海大学的朗读者现场朗诵了《现存历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素描肖像诗画集》的节选,重现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一段经历。

  在这本诗画集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油画学会副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张玉彪教授收集了5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肖像,配上朱成山根据幸存者口述所作的史诗,为南京大屠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证言。

  张玉彪回忆,2007年,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的邀请,为幸存者遇难亲属画像。由于没有照片,只能通过当事人的回忆描述进行创作。走访中,张玉彪发现,每位幸存者回忆起那段历史,都悲愤不已,时常无法诉说下去,可见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也激起了张玉彪的创作欲望,从“受邀画”变成“我要画”。

  张玉彪说:“我深感手中画笔的沉重,因为,所要表现的每一个人所遭受的不幸,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国家的。他们肉体和心灵的伤痕,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他们的形象,不仅是个体的,也是民族的。”因此,创作前他都会在画室点燃香烛,默默祈祷。当幸存者看到遇难亲属的肖像时,都眼含热泪,似乎阴阳两隔的亲人又得以“相见”。

  历史学博士武黎嵩:

  走访幸存者太沉重,难以继续

  读书会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助理、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武黎嵩现场向大家推荐了他参与编著的两本书——《最后的证言》和《被改变的人生》。“为了写这两本书,我们用了一年时间,采访了5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武黎嵩说,2016年启动这项工作时,在世的幸存者有114位,如今在世的幸存者已经不足百位。不到一年时间,很多老人带着一生的伤痛离开了人世。

  武黎嵩说:“以前强调的是幸存者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悲惨经历,这次更强调幸存者一生的经历。正因为把时间拉长,我们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了崭新的认识。”对幸存者来说,南京大屠杀造成的不是瞬间的伤害,而是一生的伤痛。

  走访中,武黎嵩发现,很多幸存者都有心理障碍。有的老人一辈子不愿看抗日影视剧,因为一看到日本兵就恐惧。还有的不管你问什么都沉默不语。这种沉默,在武黎嵩看来,是一种绝望,扎得他心痛。武黎嵩坦言,走访幸存者的工作太沉重,今后难以继续。

  家属讲述幸存者经历:

  不敢看长江,那里曾漂满尸体

  读书会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家属也来到现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张翠英的女儿曹玉向大家讲述了母亲的故事。她说每次出游,走到长江边上,自己父母都会特别沉默,一开始她还不知道原因。后来才知道,那里曾经如人间地狱般可怕。

  曹玉说,1937年,母亲张翠英只有7岁,过江逃生时,碰到了日本人。“当时大家都躲到芦苇荡里,日本士兵看不到人,就用刺刀乱刺,妈妈被刺伤了腿,都没敢喊出声。”逃过一劫的母亲亲眼目睹了家乡尸体成山,血流成河的场景,“当时长江上漂满了尸体,染红了江水,老家的房子也被烧毁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89岁了,也在女儿常小梅的陪同下来到现场。常小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父亲9岁就成了孤儿,从而养成了特立独行的性格,以前,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她和兄弟姐妹们都不能理解。但如今,大家都已明白,父亲的性格是那场大屠杀所造成的。“一个9岁的孩子,本该是在父母膝下撒娇的年纪,但父亲的童年,却是小孩在做大人事,所以我们都能理解父亲的那份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