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号召大家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常州市环保系统用实际行动,践行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围绕推动“两聚一高”和“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的现实需求,常州环保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中央环保督查、省级环保综合督查、环保部约谈等交办的一大批环境隐患得到有效解决,为常州的“幸福树”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孙雪云 陆文杰
三个“十条”
推进环境持续改善
“以前一到秋冬季节,雾霾来了我就会去南方的亲戚家住,但这两年常州的雾霾好多了,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曹女士患有哮喘,对空气比较敏感,常州的空气变好了,这是她的切身感受。
据了解,截至11月19日,常州市区PM2.5平均浓度44.9微克/立方米,同比2016年、2013年分别下降10.9%、29.7%,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26天,优良率为70%,同比2016年上升1.8%。
2017年,常州计划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628项,已完成609项。推进燃煤锅炉整治,淘汰10-3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20台,预计年底可淘汰29台。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完成集装箱、印刷包装等七个行业27家企业清洁原料替代,完成54家园区化工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和308家重点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严格落实“双防双控”,冬春季防颗粒物,控PM2.5、PM10,夏秋季防挥发性有机物,控臭氧污染。
“其实不光是在大气治理方面,治水、治土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全方位推进环境改善。”常州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33个“水十条”考核断面中,27个达到“十三五”环境质量目标,达标率81.8%,Ⅲ类水以上比例为60.6%,无劣Ⅴ类断面,太湖竺山湖连续十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26个需今年达标的“水十条”考核断面中,除太湖西部区、中干河芳泉村外,其余均达标。
今年常州还制定出台了《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筛查、空间位置遥感核实和农用地详查点位布设工作,完成遥感核实企业3160家。完成已关闭的1314家化工企业和44家涉重企业的遗留地块核实和排查工作,完成28个地块的土壤环境调查和13片共4万亩农用地土壤调查。
探索“常州模式”获认可推广
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514件,下发处罚决定1149件,处罚金额8034.6万元,比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57.5%、59.2%和13.8%。这是今年前10个月,常州环保交出的一张执法成绩单。
常州环保在深入贯彻新环保法,不断提升环境执法水平的同时,将大练兵与日常执法监管相结合,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打击偷排直排、数据造假、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恶意环境违法行为。在全省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评比中,常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至环保部评选。市环境监察支队被省环保厅推荐,参加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评选。
今年,常州环保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等12项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部分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强化督查,环保部专门致函省政府通报表扬了常州市督查组的突出表现。
此外,在全省2016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中,常州名列第三,连续多年保持在全省的第一方阵;通过政治巡察全面“体检”,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党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全省环保系统现场会上受到表彰;作为全省环保垂改试点城市,积极发挥先行先试的带动、引领作用,探索出了“常州模式”,得到省编办、省环保厅的认可、推广。
“常州环保会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要求,坚决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争当推进美丽常州建设的排头兵。”常州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琪明说。
生态绿城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从2013年起,常州率先开启“生态绿城”建设,注重生态惠民和产业富民并进、景观绿化与历史人文相融、城市添绿与乡村造林一体,把常州打造成动力持续的绿色产业城、特色彰显的和谐文化城、品质卓越的低碳生活城、环境优美的山水田园城、协同推进的制度创新城。
如今,大大小小的公园和绿地,犹如一片片绿色“肺叶”点缀在城市间。市民或疾步快走、徐徐慢跑,漫步踏青、拍照聊天,湖边垂钓……这些市井写照构筑起常州市民的生态新生活,更彰显了常州的“绿色魅力”。
据悉,2017年常州以“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基础深化”为引领,不断丰富生态绿城建设内涵,全面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水平。据了解,今年常州生态旅程建设重点实施了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生态廊道、生态绿道、健康绿城建设和花园城市建设六大类162个项目,包括生态绿城工程建设项目100项、生态细胞创建项目62项,全年增核2.42万亩、扩绿8400亩、连网130公里,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与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环保部门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日常监管、执法监察和长效管理工作,有力推动“一市三区”的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作,完成了20块生态红线区域内污染源调查和8块生态资源调查。加大生态红线区域内监督管理和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省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和“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等。目前,辖区内生态红线保护面积保持稳定,生态红线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