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说忠

  一

“忠”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德目。孔子的文、行、忠、信的“四教”中有它,孟子的“忠信仁义,乐善不倦”的“天爵”中有它,《周礼》的“智、仁、圣、义、忠、和”六德中有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四维八德中有它。

  1

  忠德的本义。忠的原始本来之义有许多,并皆表示某种美德和善行,这应该是忠这个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说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尽心曰忠”;《疏》:“中心曰忠”;《广韵》:“忠,无私也”;《六书精蕴》:“忠,竭诚也”;《玉篇》:“忠,直也”。可见,“忠”在尽心、中心、无私、恭敬、竭诚、直率等获得了它的本来含义。所以,“忠德”就是尽心尽力,不偏不倚,恭敬竭诚,中心无私以奉公、任事、服职、对人之美德。也只有在这些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所说的“忠者,德之正也”之深义,从而才能明白为什么忠德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那样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能将忠德所蕴含的全部意义揭示和呈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精神就可以得到全面展现。

  2

  忠德包含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

  (1)忠爱。尽心尽力为人做事,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一个意思。《论语》有这样三句话,就提到了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说,替别人办事,给别人出主意是否尽心尽力呢?如果是就是忠,不是就是不忠。《论语·雍也》篇记载了孔子对仁的解释的一段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看来,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通俗地说,你要立,他人也要立;你要达,他人也要达。你有这个心,他人也有这个心。所以,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要始终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由己推人”。孔子的弟子和以后的儒家一些著名人物都将孔子的上述思想视为“忠道”。“忠”在尽心尽力,“为人谋”中,显示其“仁爱”精神。忠之“为人谋”还是指的为大多数人。《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意思是说,统治者要思考着为人民谋求利益,这就叫做忠。由上可知,忠在“为人”“利民”中获得了它的含义。“为人”表示的是“己人”关系,重心落实在他人;“利民”表示的是“君民”关系,重心落实在人民。“为人”体现的是“以他人为本”;“利民”体现的是“以人民为贵”。简言之,忠的对象是他人,是人民,“尽心于人曰忠”(司马光《四言铭系述》语),此之谓也。推而广之,忠的对象那就是事业,就是职守,就是国家,就是民族。所以,所谓忠就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忠于民族。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仁爱,而仁爱的本质即在于给予、奉献。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仁爱”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仁的相融互通,我姑且以“忠爱”表述之。

  (2)忠正。无私公正做人处事,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二个意思。私的反面是公,所以无私也就是“公”,大公无私,此之谓也。而“公”的要旨就反映在中正、平正之上,“忠者,德之正也”“惟正是忠”,此之谓也。我们又知道,中正、平正则是“义德”所呈现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实际上就形成了这样的逻辑关系:忠即公,公即正,正即义,义即忠。这也就是忠公、忠正、忠义常常相联而用的真正原因之所在。为了更好地理解“忠德”在此方面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义”这个概念稍加分析。“义者,正也”(《墨子》语),“行义以正,事业以成”(《荀子》语),“至平而止,义也”(《管子》语),“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语)。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平、公正、中正、无私正是“义”德呼唤的精神。而当我们将上述所有“忠德”的含义呈现的时候,不亦恰恰是在表征着与“义德”相同的精神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都按照“公义”这一最高原则创造出他们心中的偶像并加以祭拜,以此代表这一忠公文化的特殊符号。正像大家非常熟知的关公、包公和济公,他们被合称为“三公”。人民称颂和祭拜他们,就是在于他们是“公义忠正”的化身,这也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不缺乏公正理念的。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义正”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义的相融互通,我姑且以“忠正”表述之。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