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 高三(10)班 张婷 指导老师:郑凌
慢生活,等于放慢速度去生活?准确地说,我不完全赞同。放慢速度去生活或许是一种慢生活,但它只浅浅地停留在表面。更深层次的慢生活无法形容,或许是一种心境吧。
虽说不清、道不明,但可以去细细体味。孔子咏春可称,周作人吃茶可谓,龙应台种瓜亦可。
孔子游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兴而往,兴尽而归。意有所感,感而即发。随兴而游,身心俱净。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翱翔在自然之中,欣赏旅行之美妙。慢生活是心灵慢步自然、畅快淋漓的游历。周作人吃茶,看作“无用之用”。看似贬,实则褒。除了生活上必要的,我们必须要有“无用之用”来装饰我们的心灵。吃茶时,青花瓷盏,叶叶绿舟,上下浮沉,飘忽不定。阖目轻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拈一小块点心,酌一小口热茶。蜜香与清香交融,心灵澄清,身心滋养,仿佛在荷花塘间飘游,荷花的蜜香与荷叶的清香悠悠传入鼻腔,浓淡相宜。然而,“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慢生活是心灵在飘荡,品味幽远宁静的深思,感受平淡生活的点滴乐趣。又有龙应台说,她有一个愿望: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种瓜,花开花落,花谢结果。“我就坐在那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青色突起的疙瘩。”自然间,万物都有其生长规律。在我们眼里,它只是规律,一个客观的存在。但,在龙应台眼里,那不仅仅是一个规律,还是一个生命的全过程。它的存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它的成长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从而,启发她对生命的沉思。慢在平凡细微处,你会发现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慢生活是内心探寻生命哲思的沉寂。
然而,并不是做同样的事,就过着慢生活了。在当下,有人形似神却不像。
每逢假期,城市中忙碌的人也会放下工作,去旅行。但是,那种旅行只能称“假旅行”,或者说是一项“大逃离”活动。他们同《唐书》中记载的百鸟朝凤之景——“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倒相似,成群地涌向景区、郊区,投入自然的怀抱。他们妄想过几日隐士生活,在慢自然中诗意栖居。爬山,看风景,抒发感慨,刷屏朋友圈,为自己的“旅行”而满足,“仿佛”过着慢生活。其实,不然。旅行后的他们,往往发现留下的只是舟车劳顿、身心俱疲。那只勉强称作慢的生活,一种让躯壳脱离快节奏的生活。
再者,在以“数字”为衡量标准的今天,人们错以为有钱就可以不再庸碌,心所想便可得,还怕没有茶吃吗?于是,为无尽的物欲、无尽的幻想而追逐,整日苦想如何摆脱当下的无为。殊不知,他们离真实的生活渐行渐远。等到他们有所谓的闲情,坐在高级的茶餐厅,喝着五花八门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可是,那是在吃茶吗?那只是徒有其表,享受吃茶的形式罢了。真正的吃茶,吃的不是茶叶的名贵,茶食的精致.奢华,而是吃茶的心境。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为什么心境不同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两者身份不同。孔子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文人,而我们只是俗人。这只是从事的职业不同,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文人也是从俗人过来的。现在,我们不行,但我们可以心向往之,通过不断升华自己,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脱胎换骨。其二,二者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一直在探寻生命的本质,寻求精神生活的惬意,而我们则是为了物质生活而奋斗,偶尔放松一下。其实,这并没有对错抑或是贵贱之分,只是两类人的境界不一样,这也是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可以变成文人,也可以达成相同的目的,但思想境界是很难趋同的。因为他们的思想是一直以来对生命的执著探索,日积月累地积淀而成的,所见所闻可以学,所思却需要我们自己对生命进行审思,不断追问,不断寻解,从而升华自己的境界,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往往,我们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未能想到又或许未能体味更本质、更深层的意蕴。
对慢生活的理解亦是如此。慢生活并非仅仅慢的生活,慢的生活只是慢生活外在形式的一种表现。真正的慢生活应该是心身的统一,心灵在慢步中,探寻生命真谛。其形式固然要有,但其内涵才是精髓之所在。二者只得其一,皆不可谓慢。“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我们虽俗,但也可以过得很雅、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