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4版:文明宿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人民满意,人人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宿迁道路
  路口遮阳篷,让市民等红灯时能心平气和
  小区里的文明宣传牌,形式新颖
  停车位画框加箭头,引导车辆有序停放
  家住矿山社区的唐学银热情邀请记者,“要不要来我家看看?”
  在宿迁,有序排队已蔚然成风
  昔日被称为“宿迁龙须沟”的马陵河,如今已成为美丽的城市风景
  宿迁夜色

  11月14日,对于宿迁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文明办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宿迁名列其中。

  从2015年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起,3年来,宿迁一步一个脚印——2015年,第一次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就获得全国第二;2016年,年度创建测评全国第一;2017年,创建成功,年度创建测评和3年创建总分双双全国第一。

  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在全国100多个地级以上创建城市中,宿迁的知名度不是最高,经济实力不是最强,创建基础也不是最好,是什么原因使得江苏这座最年轻的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马当先?

  日前,现代快报记者前往宿迁调查采访,发现奇迹的背后是一条以“人民满意,人人参与”为核心的文明城市创建的宿迁道路,是一个以“众创文明,共享荣耀”为目的的文明城市创建的宿迁样本。而宿迁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一个塑造文明、和谐、成熟,同时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过程。

  如果说人是土地上最美的风景,那么,在古老而又年轻的宿迁,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宿迁人无疑是最美、最值得尊敬的。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倪宁宁 杨亦文 郑晓蔚 王瑞

  邱骅悦 孙旭辉/文 赵杰/摄

  全国文明城市,宿迁终于“建”到你

  “第一,第一,又是第一!”

  11月14日,宿迁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则消息很快刷遍了宿迁人的朋友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年一台阶,三年大变样。如今的宿迁,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水平跃上台阶,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文明风尚逐步形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极大提高,城市凝聚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宿迁人完全有理由为此欢呼,并为此感到自豪。

  11月4日,就在宿迁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前10天,在繁华热闹的宿迁幸福路,以及与它交叉的洪泽湖路和西湖路上,几个外地人频频停留并穿过一道道斑马线。他们也会站在离四岔路口不远的人行道上,睁大眼睛的同时观察着红绿灯,以及停在路口的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人,则出现在宿迁的公交车、农贸市场、公厕、老旧小区,以及马陵河畔。一连三天,快报记者充当起“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员”的角色,在各个地方对“宿迁的文明”进行“明察暗访”。

  在宿迁有一个颇为经典的段子:有20个人站在红绿灯路口,当红灯亮起时,有一个人全然不顾继续过马路,另外19个人也跟着闯了红灯。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地点换成宿迁,如果有一个人开始闯红灯,那么他一定会被另外19个人中一个或者几个人拉回来教育一通,并且有可能被问上一句:你不是宿迁人吧?

  听起来有点夸张,却是典型的“宿迁式过马路”。快报记者在三天里目睹了宿迁的文明现状:“斑马线礼让行人”名不虚传——行人还没到达斑马线路口,正在行驶的汽车离五六米就开始减速;“规范停车”有板有眼——所有汽车和自行车、电动车都整齐地停在指定位置,车头和地上箭头保持一致;“农贸市场,超市条件,菜场价格”货真价实——明亮、干净、舒心,同时价格公道……

  这个时候,真正的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测评组的成员已经离开了近两个月,但是在宿迁,文明并没有离开。经过三年创建,宿迁人已经完成了由宿迁规矩到宿迁习惯、再到宿迁文明的成功转变。

  在这个年轻的城市,文明创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治久安”。

  为民惠民

  “创文”的过程就是让人民满意的过程

  经历过创建的城市都知道创建不是一般的难。但宿迁却能够一连三年在全国一百多个创建城市中名列前茅,并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宿迁选择了一条以“一切为了人民”为出发点的创建道路。

  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介绍,自2015年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始,宿迁就明确提出了“以创建推动发展,以创建改善民生,以创建促进和谐,以创建提升形象”的理念,树立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工作导向,把创建的触角延伸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全过程,把创建的过程变成改善民生的过程,在改善人居环境中提高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在创建过程中,宿迁从最急需的地方改起,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在加大力度推进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在菜场、公厕这样的“可感化”民生实事上下功夫,从事关千家万户、涉及群众日常生活入手,统筹规划建设便民利民设施,让群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党委政府的温馨。

  宿迁市长王天琦在一次小区走访中了解到,小区最大的问题是地势洼,普遍存在夏天下大雨,水能淹到膝盖的现象。对此,他组织一次座谈,专门谈老旧小区改造。

  随后,宿迁市委市政府迅速拿出方案征求百姓意见,定下来几件事:下水道的疏通、自来水的供应、供电线路的整改、楼道灯的整改、楼顶漏雨的处理、停车位的增加、公共厕所的新设……第一批十个,取得了成功,之后就逐步推开。

  幸福感满满

  “创文”的过程就是人人参与的过程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涉及面广,188条测评标准涵盖了五个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果不聚集民力、发动群众,就难以形成牢固的创建民意基础,创建工作也难以长效推进。

  为此,宿迁在创建工作中响亮地喊出了“人民满意,人人参与”的创建口号。在这种理念下,每个宿迁人都成为创建的使者、城市的形象,切实形成了人人支持创建、人

  人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591万宿迁人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共同体。

  宿迁在全市学校推行“八个文明进校园”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让更多家庭知晓创建、参与创建。同时,还开展了“文明一座城,幸福千万家”、“为文明点赞”、“创文明,爱宿迁”、“文明宿迁,日行一善”、“大手牵小手、文明齐步走”等十大系列主题活动,激发市民广泛参与,不断提升创建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度。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引导,群众对创建文明城市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满意率93%以上。

  11月3日,家住矿山社区的唐学银热情地邀请记者,“要不要来我家看看?”

  “宿迁创建文明城市你知道吗?怎么看?”面对记者的提问,61岁的唐学银一下便打开了话匣子,“当然知道啊,我们现在居住的环境变化太大了,以前到处都是垃圾,有一次巷子还曾经出过贼;亮化也不行,一到下雨天下水道不通。”她说自己现在住的房子是1986年建的,“经过政府对我们矿山社区进行改造,现在路灯也亮了,下水道也通了,原本的破土坡都种上了花草,环境又干净又整洁,住得很舒服!”

  企业家志愿者、16小时党支部等新型参与形式层出不穷。宿迁富邦电梯总经理、志愿者王德峰说:“我们既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更是责任人。”

  以群众利益为核心

  “创文”的过程就是改善党委政府形象、重塑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

  宿迁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坚持为了人民、坚持依靠人民,把创建过程当作改善党委政府形象、重塑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这最管用也最好用。

  在创建过程中,宿迁注重倾听民声、尊重民意,进一步拓展公众诉求渠道。市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牵头挂钩一个社区,书记、市长更是多次进行暗访。他们不仅现场与市民开展互动,还通过“全媒体政民互动”、“鼎鼎有民”、“宿迁12345”问政论坛等网络平台,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发动广大市民建言献策。

  尽管经济实力在江苏排名比较靠后,但宿迁仍然把财政投放的75%以上用于民生改善,千方百计保证老百姓所需。马陵河整治花了7个多亿,二次供水花了7000多万,老旧小区改造一个小区就是几百万,花40多亿用于建设统一的自来水管网,实施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程。与此同时,机关办公条件却多年没有改变。

  某种程度上,干部的作为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秩序和群众的信任度,往往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宿迁在交通文明创建过程中,整治闯红灯和不礼让斑马线,先从机关驾驶员做起;城市综合整治,各机关大院带头拆墙透绿,把以往封闭的大院变成街边绿地和夜间停车场;创建最难的地方,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在创建中,群众感受到,干部带动群众一起创建是为了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广大干部积极走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不知不觉中,干群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宿城区项里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莉说:“现在不但家庭间邻里矛盾减少,网络问政量、信访量也明显减少。前段时间,我居然没有接到一个上访电话,让我都觉得有些吃惊。”

  立规执矩

  “创文”的过程就是创新道德建设的过程

  明规立矩,执行严格。公共秩序是一切文明的源头。

  宿迁是一个新城市,也是一个注重和善于创新的城市。多年来,宿迁通过创造性地给不文明行为立规矩、树规范、定红线,在提升人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自2013年以来,围绕广场舞噪音扰民、养犬扰民和交通违法行为,先后制定出台《文明交通严管办法》《市区养犬管理办法》《广场舞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七个规范文件,取得了显著效果。城市文明交通指数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礼让斑马线始终保持全省最好水平。把诚信宿迁建设作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先导工程,建立健全信用奖惩和红黑榜发布等规章制度,将个人、企业信用与信贷、招投标等进行挂钩,常态曝光老赖“黑名单”,在全社会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导向。

  2015年,为了落实落小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宿迁瞄准市民日常生活细节中的不文明行为,通过汇集民意,本着易懂、易记、易行的原则,制定了“通俗”版的市民文明公约——“宿迁文明20条”。

  “宿迁文明20条”刚一诞生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很大争议。市委书记魏国强发声力挺,“不怕有争议,越争议证明市民越关注,越容易达成共识。”如今,这个接地气、可执行的20条,是宿迁文明城市创建的宝贝,也是宿迁特色的文明清单,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普遍认知认同的行为准则。

  一个文明的城市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强劲的经济元素来支撑,更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高尚的文明风尚来提升,这样的城市才有内涵、气质和底蕴。从立宿迁规矩,到推宿迁习惯,直至潜移默化为宿迁文明,宿迁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创新道德建设的过程。这一创新是递进式的,接地气的,可执行和可监督的,实现了“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共同文明”的转变。

  注重细节

  “创文”的过程就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过程

  城市治理能力的高低,是城市文明的关键。城市治理千头万绪,哪里才是突破口?宿迁给出了答案:以细节管理作为突破口,把创建过程变为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过程。

  城市治理导则是宿迁的一大特色创新,近年来,宿迁围绕10大类100多项标准导则,涵盖了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城市治理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城市治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停车位画框加箭头,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公交车站加栅栏,规范市民排队等车;农贸市场倾斜的U形槽,市民买菜时一目了然;公共厕所感应灯,节约能源也避免弄脏墙壁;广场舞音箱统一配发,最大音量只有80分贝,保障跳舞需求又维护其他人的休息需要;路口遮阳篷,让市民等红灯时能心平气和;公园座椅上都有一层木板,让游客坐得更舒服……像这样一些细而又细的措施,在宿迁随处可见,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文明。

  以往的城市治理,多以刚性手段为主。宿迁则提出,城市治理应该是七分服务、两分管理、一分执法,强调不能把群众作为对立方,而是要把服务和执法结合起来,做到创新管理、柔性执法。

  禁止阳台晾晒衣服,先在小区建一个专门的衣物晾晒区;南阳台洗衣服造成污染,那就把南阳台的落水管接到污水管;“大花轿”、路边摊贩扰民,先帮经营者找到出路,再来进行治理。在宿迁城市管理者的眼中,维持形象的标准再高、领导的要求再严,都不如经营者的生存压力大。正是有了这一管理思路的转变,宿迁虽然“规矩多”,但市民怨言却少了,没有那么着急,自觉、自信、从容,正在成为宿迁文明的底色。

  专家访谈

  社会生态系统重塑的宿迁样本

  随着成功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宿迁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告一段落,其间体现出的宿迁经验和特色非常值得总结和挖掘。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研究员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宿迁的文明城市创建,同时也是旨在建立健康、和谐、富有活力的干群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一次有价值、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努力。刚从宿迁考察回南京的徐琴认为,宿迁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创设了一系列独特而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国内的其他城市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现代快报:您考察的主要项目是宿迁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您对此怎么看?

  徐琴:宿迁的文明创建很有特色,它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正确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人民。文明城市测评有100多项指标,一些城市进行文明城市创建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技术主义,从指标出发,哪个指标没达到,就着力让它达标,很生硬机械、简单粗暴。按照这种思路走,老百姓会感觉很不方便,觉得与自己无关,以为政府只是在做政绩工程。宿迁的创建着眼老百姓的生活小事,老百姓感觉到通过创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质量都得到了改善。这是一个蛮好的起步,把一个自上而下推动的活动,变成了一个政府和群众良性互动的参与性活动。

  可以这么形容宿迁的创建:你我携手创文明,城市温润你我心。

  

  现代快报:也可以说是人民幸福、人人参与。

  徐琴:是的。老百姓在创建中提升了幸福感、获得感,就会把创建当做是自己的事,就会投身进去,把一个社会管理活动,变成一个人人主动参与的活动。当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真的为人民办实事的时候,人民会很好地呼应这种改变。

  

  现代快报:宿迁文明城市创建有什么特点?

  徐琴:它让我蛮吃惊的。依据以往我们的理解,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上层建筑,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一个城市特别文明,它肯定是跟经济高度发达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宿迁,我们看到,它的文明成就是带有跨越性的。它打破了我们一些既有、常规的认知。宿迁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发展很快,但是底子薄,属于后发地区,人群的构成,大多数来自乡村,就是有很多洗脚进城的农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宿迁在让他们实现身份转化的同时,也让他们很快适应了城市文明。中国式过马路、老旧小区城中村化,这些问题很难解决,但是在宿迁却能够迎刃而解。宿迁有许多想法和做法都是很先进的,所以我说它的文明是跨越式的。

  而这种文明的提升,也会反推、促进经济的发展。举个例子,老百姓的幸福感提高以后,他就会对城市有了一种自豪感,有一份爱护之心,就想为城市做贡献。这样,原本想走的人,会决定留下来;原来在外面的人,会选择回来;得到好的投资环境的商人,则会以商引商,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现代快报:有一种说法是宿迁的文明创建过程,同时也是为民惠民的过程,也是改善政府形象、重塑干群关系的过程,也是加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

  徐琴:是的,应该是旨在建立健康、和谐、富有活力的干群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一次有价值、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努力,是一次社会生态系统的改进过程。现在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有一种社会病,冷漠、疏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宿迁的做法应该为解决这个问题开了个药方。

  现代快报:现在有一些地方在全文照搬宿迁的“文明20条”,您觉得文明城市的宿迁经验,可以推广吗?

  徐琴: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体量相当的城市,宿迁的做法应该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当然也要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