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幽默分子
他们的书要不要哈哈大笑一下
  鲁敏
  
  70年代生于江苏。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读者最喜爱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郁达夫文学奖、中国小说双年奖等;入选《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台湾联合文学华文小说界“20 under 40”等。
  有作品译为英、德、法、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
  现居南京。
  文学的幽默有很多种,这四本书透着萧红、杜拉斯、塞林格、卡波特不同的幽默
  奈吉尔·巴利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前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附属人类博物馆长。他的田野笔记《天真的人类学家》(包括《小泥屋笔记》、《重返多瓦悠兰》两部),以其率真、直接与学术著作完全不同的视角,揭露了田野工作的许多故事和人类学家的真实心态,成为人类学著作中的经典。
  《天真的人类学家》
  [英]奈吉尔·巴利 著
  何颖怡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鲁敏

  口语与日常中的幽默,多的。落笔成文,则稀罕又娇贵,肥瘦都在一纳米之间,常会失之油滑或虐而不谑。

  文学气息最好的幽默,大多酿自于黑苦之冷泉,发酵或蒸馏到让你笑也笑得文学起来了:那是不成样子的笑。《呼兰河传》即是如此,幽默到疼、那疼终身无法弥散。萧红的幽默像她的命运一样,以血的方式流淌,包括她怀念鲁迅先生的名篇,都有雕刻入骨的幽默。她与鲁迅在智性上是通连与赏悦的。鲁迅的幽默亦非常态,是战时利器,随手一丢,寒气扑面,齿冷得都咧不开。

  杜拉斯的幽默,是精神与特质的双重困厄,困厄中无法满足的愤怒折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即为她这种愤怒型幽默的典型,我喜欢,读来凄恻但又会付之嘲弄。张爱玲也是幽默中人,她以精准的英式幽默坦陈她对人间世的疏离与撒手,并成其为一种态度与立场。她更在意的,是这幽默的别致与无情吧,不带笑意。

  塞林格也专爱搞幽默,他的《抬高房梁,木匠们》在读的时候真能笑出声来,但这依然是文学意义上的幽默,是对青春期激越心跳的脉相变异,是他替自己的反骨所找到的路径。我敢打赌,塞林格本人对呼应与交流是冷淡的,他一丁点儿都不要逗你发笑。他只是在做一个智力入口,以幽默为通关密码,你若能收到,差不多能算进入第一步了。

  还有卡波特,也好玩的,这里不是讲《冷血》,我是讲他的随笔,两大本《肖像与观察》着实有趣,但与塞林格相反,那种嬉骂自成是他本人玩世不恭、斜睨人间的性格使然,并不属于幽默,这更像是阶层与人格里的一种骄傲,或者说,骄傲下的极度敏感与自恋。

  也有人认为米兰·昆德拉是好笑的,不过他的笔触太明晃晃了,窃以为不能算是纯正的幽默,更像是他的叙事策略,不过这很管用,用来跟极权主义拉大锯唱小戏,比硬扛的效果要好。赫拉巴尔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也是这样的通道,不过更加躺倒更加满地打滚了,因此对抗的效果更佳。但幽默这样的使用,总归是不幽默的,是悲伤的工具了。

  因此我不会太欣赏那些以幽默为标签的小说,比如《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本书很容易作为谈资,四不靠的书名据说常被放错书架,挤眉弄眼的分章节标题,总爱胡乱出牌的主角,让我读得直叹气,不满的叹气——不能这样的,幽默真不是这样的。

  还有书店里长销的“幽默随笔”,老派代表人物是梁实秋,少年时期看得特别起劲,而今好久不碰了。三十年代这批大学问家们的“幽默”,有点像他们标配的圆框眼镜,像是当时的气质“时风”所在。沈从文就没有这种时风的追求,他是用一辈子来写了一个缓慢的大幽默。“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乡下人”不写小说啦。“乡下人”去做服饰研究啦。汪曾祺也是幽默分子,走的是乡野自足风,来得非常自然,带着长窄街巷里的灵活劲儿,是地域地貌里生发出的水纹与肌理。汪曾祺是大户人家出身,后来虽有辗转起伏,总归是亮色的。我自是爱他,但更爱的,还是萧红那种苦汁里渗出来的幽默——这取向,也真是不够幽默的。

  哦,扯得好远。其实我今天想说的,都不是上述这些。我想说的是,如果幽默不拿来工具化或审美化:比如,不是为文学气质服务(萧红、塞林格),不是为意识形态斗争(昆德拉、赫拉巴尔),不为表达人世观(杜拉斯、张爱玲),不是知识或精英阶层气质(梁实秋、卡波特),幽默就只是幽默本身……话说到这里有些词穷,也担心铺垫太多,会对接下来的这本书不大公平。

  总之,没有任何弯弯绕道理,我只是想推荐一本跟文学没啥关系的书,是给你疲累了、呆滞了、想一个人闷着的时候,看了会发笑的闲书,关键是,笑的质量还挺高,有智力在场的兼得感——

  书名叫《天真的人类学家》,嗯,书名不够好,请别介意,还有副标题:小泥屋笔记&重返多瓦悠兰,这好像更加不好,也请别介意。书腰上有专门的推荐语:“向奈吉尔·巴利致敬,这本书是他赠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最好礼物之一,尽管在人类学的知识殿堂中,它可能永远也进不了经典著作的书架,但这显然是最用心、最有心的人类学作品之一……”后面还有,我不忍再抄下去,你会吓得掉头便跑吧。这句推荐语与本书作者系同行,也是人类学家。瞧着吧,这些人类学家,真是又实在又笨拙的人!不过,以此书腰为参照,你大体就应当有数了,你所将要看到的,是相当笨的、由专业人士所写的非专业的一本书(真拗口!)。作者奈吉尔·巴利,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大英博物馆附属人类博物馆前馆长。

  我跟你一样,读此书之前,根本说不出人类学家到底该如何定义,而我们大体总会知道经济学家、特级心理咨询师、央视军情专家、华语著名作家等各类专家的主要功能与表现形式,但对人类学家就常常会有点茫然,看完这本书……不,依然不能够定义,如果不是更茫然的话。

  但怎么说呢,我真的一直在哈哈大笑,一边笑一边担心看完了可怎么办(还好,挺经看的,340页。开心可以长达两三个阅读日),我笑得简直忘情物外、浑不知世,同时这也不影响吃喝拉撒、上班下班,不仅不影响,还会进行得更顺溜、更投入,因为你此时会被唤起一种深沉的自

  我观察感,对,你会有第三道目光,类似于刚刚跟随巴利先生从非洲深处的多瓦悠兰闭塞大土坑归来——那里的多瓦悠人常年上身赤裸,首领头戴豪猪毛,认为鸡蛋是很下流绝不能食用,用数月的时间来准备一场求雨仪式,交谈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重复对方的问候——回到欧洲城市中央之后所感受到的那种目光,你会煞有其事地意识到:自己是穿上衣服才见人的、是使用钟表来计时的、是通过餐具来进食的等等,你会体悟到一种非常强烈的“文明感”,会对所在地域、生态、种族、社会形态、政治进程等,产生一种热乎乎的新知新识感,好像看图说话那样,一张张从面前翻过,为此,你真的会太惊叹了:哦,我竟然生活在一个城市!是直立行走的汉族人!有自己的文字并且会读会写!有固定的生活伴侣!有饮水系统而不需要通过祈祷来达到……其实我只是想努力地告诉你,人类学家的有一部分工作,就是深入史前地带,像寻找火种一样地发现人种,并借此来研究和分析上述这些我们认为不足为奇、可在他们眼中绝对是千难万阻的人种社会化的谜之进程。

  上述,只是书里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我说不清楚,我只会稀里糊涂又快快活活地发笑。嗯,那就这么糊涂地推荐吧:这不是文学书,也不是专业书,只是一本极笨蛋的小闲书,就是供你发笑和愉悦的。然后,你会对人类学家这一职业,产生一种近乎同情与戏谑,又抱有赏识与哀愁的亲切感。进而,这种亲切感会扩大到所有行当,我们所不屑或鄙视的,我们所敬而远之的,我们所一窍不通的,我们所望之云霓的,任何一种职业,都有着庞大的可敬与琐碎的笨拙。大家相视一笑殊途同归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