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动网友参与“制裁”,初衷应该是为了正义,但用的手段如果是不合法、不正义的,是不是需要三思?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去年发生在日本东京的江歌案,近日将开审。这个案子,近期关注度特别高,一大原因是,江歌妈妈跟凶案当事人也是“幸存者”刘鑫见面后,双方发生争执。争执的内容也在网络上传开,轩然大波中,刘鑫被很多网友视为“无下限”“飙演技”,更有拥有巨量粉丝的微信公号要求“制裁人性”。
“制裁”的目标,无非指向个体。其间裹挟的网络暴力,令人忧心。
去年11月,在东京留学的青岛女生江歌被发现惨死在寓所门口。不久,凶手陈世峰被抓获。当年12月,因杀人罪起诉。据报道称,案发前,江歌与刘鑫共同租房居住,陈世峰是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不同意分手。事发当晚,在公寓楼门口,三人发生争执,江歌叫刘鑫先回房间,自己与陈世峰理论。但是,陈世峰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具猛刺江歌的颈部和胸部,致其失血过多而遇难。
江歌被视为危境中的“挡刀者”。因保护自己的好友而惨死,江歌的命运令人扼腕。
她赢得了众多国人的敬重,而她的离世也让妈妈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
与此同时,凶案发生后,刘鑫的一系列举止,如“欢天喜地地烫头发”、晒朋友圈、买新包……引来争议,更受到江歌妈妈的愤怒指责。甚至,刘鑫穿着粉红裤子见江歌妈妈,也招来骂声一片。而刘鑫家人微信将江歌妈妈拉黑,口出伤害性的语言,则令两家矛盾升级。
刘鑫的一些举止,以及与江歌妈妈沟通、争吵时的言语,当然有值得商榷的一面。毕竟,刘鑫的“被救”身份,在舆论中已经很稳固,她有一万个理由记住江歌的爱护。她当然不必天天在泪水中度日,但在一些细节上,她委实该避免让人误会和心寒。
而如何更温情、更知恩地对待“救命”恩人的母亲,她应该有基本的认识。
当然,对于一些指责,刘鑫亦有自己的解释,但往往难以获得舆论同情。一些有“刺激性”的言行,容易被指“忘恩”。
对其间的纠葛,公众自有道德判断。不过,在法庭判决之外,网络上一些“意见”的用力点,和案件本身关系并不大。
网络暴力,更是偏离了方向。鼓动网友参与“制裁”,初衷应该是为了正义,但用的手段如果是不合法、不正义的,是不是需要三思?“对手”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制造的人呐。只管抱着正义向其猛击,有没有考虑到后果?刘鑫又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罪人”。何况,“制裁人性”的效果本就存疑。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伸张正义”就算有不良后果也值得。但这是正义所要实现的诉求吗?显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