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不要轻易以为你读懂了杜甫
  格非
  《骑鹤下扬州——
  第六届江苏书展回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现代快报主编
  本文节选自格非在第六届江苏书展的讲演,题目为编者所加。该文已收入现代快报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骑鹤下扬州 ——第六届江苏书展回望》 一书
  格非
  
  著名作家,1964年生于江苏镇江。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教学和文学研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望春风》等;中短篇小说《迷舟》《青黄》等。在文学研究方面,著有《文学的邀约》《小说叙事研究》《雪隐鹭鸶》等。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格非

  我们为什么阅读?100个学者可能有90个回答是一样的:为了获取知识,为了获得技能了解世界。我的回答可能大致也差不多,可能有一些不同。

  其实我们的生活里边有很多人不读书。比如说我母亲,她一辈子不识字,没法读书。我一生崇拜的人不多,但我母亲却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我觉得她特别有智慧,同时有非常广阔的生活阅历,无论哪方面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很多人不读书,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但为什么我们又要读书呢?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是可以帮我们不做知识的奴隶。由于读物太多了,可选择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这就带出了一个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即我们怎么有效地阅读。

  其实有很多的功夫还在阅读之外,就是说除了阅读带给我们的理解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理解,我们称它为“前理解”。美国有一个作家,叫纳博科夫,曾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叫《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读者》。其中的观点是说,好作家少之又少,好的读者也是凤毛麟角。做一个好的读者,是有条件的。他提出要有10个前提条件。有一条大家可能觉得太小儿科了,纳博科夫说,你手边得有一本字典,也就是说首先你得认得字,你要会查书,查文件。你不能人家怎么说你都信,那就比不阅读还要糟糕。因此,阅读方法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都尤其重要。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今天只讲一个最简单的,就是阅读和历史情境。

  举一个例子。杜甫写过一首诗,《江南逢李龟年》。诗中的四句话大家都能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呢?你要通过阅读来理解杜甫。而这个理解它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很容易,第二个前提却很复杂。第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前理解”,就是在阅读之前你要了解杜甫为什么写这首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具体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要去了解。

  这一点大家都能做,网上一搜都能搜到。杜甫一生中颠沛流离,安史之乱使得他从北方来到南方,然后到了四川到了夔州,最后终老在湖南。而他一直想返回长安,返回他那个河南巩县的老家。可却回不去了。回不去他又生病。他心里是很难受的。本来他到湖北荆州去,是为了找他弟弟,想跟他弟弟一起回老家的,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没有多少文献来记载这个事情,他又折回来,最后死在湖南。这首诗正是写于杜甫去世前的一年。

  如果一个人回不了老家又身体多病,那么他可能会想,我这辈子就这么算了吧,好好呆在家里养养病,听天由命了。但问题是,这个节骨眼上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龟年。李龟年是宫廷的乐师。因为他的到来,使得原本放下来的记忆全被激活了。一刹那间,因为一个故人,那些情愫、那些情怀全部波澜起伏。前两句话读来普通——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里面却包含着无限的心酸和无奈。李龟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李龟年可能也老了落魄了,在一个陌生之地相逢,这样的感慨是非常复杂的,作为读者要设身处地慢慢去体会。

  而这仅仅是我说的第一个前提。理解这首诗的第二个前提,就是读者自己的人生阅历。我觉得真正能够读懂杜甫并喜欢上杜甫可能要在40岁以后。我到了40岁以后重新读杜甫,才渐渐地爱不释手。年轻的时候也喜欢,但是人生阅历还达不到。好的作品,是要一辈子一读再读的,不断地重读。不要以为作品读一遍就够了,那是没什么意思的。最大的学问是了解世界、了解人,不是读书。读书是第二位的事情,第一位是了解周围的人。沈从文一直教导我们说,这个世界是一本大书。

  我多年前跟纽约大学的同学讨论杜甫的这首诗。杜甫这首诗翻译成英文,就极其糟糕,完全没办法理解。美国人不懂,说,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这叫什么诗?所以,我觉得关于历史情境的想象特别重要,否则的话,你读一百本书,也没什么收获。

  钱穆先生说读书不要贪多,钱穆先生说,你能把所谓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全部读完了,你就是半个历史学家。一点不开玩笑。我们很多人一本都不去读,去看电视剧,看网络上写的那些破文章,然后去搜寻人家的一些奇闻异事,全部浪费在这种事情上了。我觉得既然要读,就要下工夫对历史情境的重视,发挥对历史的想象力。

  关于杜甫的诗,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这首诗一共56个字:7个字一句,共8句。可这首诗的题目倒有26个字。标题是这样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郑十八是一个人,虔是他的名字。他被贬到台州去当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年纪老了却陷到贼窝里去了;阙为面别——他要走了我本来应该送别的,但我没送他;情见于诗。这个长标题,把他为什么写这首诗说得清清楚楚。

  杜甫有个好习惯,他每次写诗都做很多记录。后来整理出来的杜诗的选本,可以看到杜甫本人做过很多的注释。在哪里写的、什么情况下写的……这些内容很重要,如果没有对相关情境的交待,你就没办法理解诗的内容。

  那么我来说说这个诗吧:郑虔这个人,是杜甫最好的朋友之一,也是非常著名的画家。两个人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安禄山攻陷长安,他们两个的生活道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郑虔当过宰相,是朝廷的重臣,可他却叛变投敌,投靠了安禄山。杜甫一样,他一生忠于唐王朝,当时就带着全家逃亡,一直赶到凤翔跟皇帝见面。最后安禄山死之前,安史之乱被平息,唐朝得以中兴,回到首都之后郑虔的问题就要被追究了。当时的肃宗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了,贬到台州。这时的郑虔,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杜甫知道,这一走,两个好朋友再也见不了面了。虽然两个人的政治立场不同,走的道路也不同,可这两个人是特别好的朋友。而一场告别的送行会,又没法参

  加,所以写了这首诗送给他。

  这首诗虽非杜甫最好的诗,却是写得最动感情的诗。第一句:郑公樗散鬓成丝。郑公就是郑虔,樗是庄子里面写到的一种没有用的大树,这个树已经老了枯了,马上就要散掉了。这里是说郑公苍老得就像快散掉的樗一样,两鬓斑白像丝一样。第二句:酒后常称老画师——喝醉了酒以后不称自己是宰相,称自己是画画的。万里伤心严谴日——这个人要到台州去了,我跟你远隔万里,我当然很伤心。你受的这个惩罚是非常严厉的,这么大年纪让你远去,肯定死在那儿,没什么话好讲。百年垂死中兴时——安史之乱被平息,首都光复,肃宗还朝,一片新的气象,可你却要到外地去了。苍惶已就长途往——匆匆忙忙的一家人就到台州去了。邂逅无端出饯迟——我跟你没法见面,也没法参加你的这个告别。为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我与先生应永诀——我跟你从此就永远不能再见面了,就是永别了。九重黄泉尽交期——要见面只能在黄泉里面了。

  要真正理解这首诗,需要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杜甫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立场?为什么一方面要跟他划清界限,一方面又是好朋友,很多感情无法表达可又要表达。他不用这26个字做标题,你根本不知道他写什么。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文献有所了解。手边要有字典,不懂的字要去查,别简单放过去了。因为这些字词直接涉及到你理解的准确。

  再说说当代。我这个人,这么多年了也常被人称为先锋小说作家。先锋小说从1985年开始出现,到今天也已三十多年了。我们这些当时亲历这个文学运动、介入写作的作家都活得好好的,但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研究先锋文学,写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都有。

  我有一次参加一个答辩。那个学生写的就是关于先锋小说的研究。我坐在那听他讲先锋文学是怎么回事,怎么发生的。那里面讲了不少的故事,我都没听说过的,事后找他来问,你那些材料是哪来的?他说我都是从网上扒来的。

  现在的学生做研究,不去读一手材料,读的是二手甚至三手的。别人用过不知道多少次的错误百出的材料,从网上扒来的随随便便就采信了。所以我认为有些事情,哪怕是当代的,离我们并不远,但实际上也很复杂。

  还比如,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喜欢胡兰成。无数的人给我推荐胡兰成,无数人喜欢张爱玲,这个我觉得没什么关系,但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呢?有一年,我在上海,发现一小半到一半的同学写论文都做张爱玲,我觉得这跟整个社会对文学史的描述是有关系的。我们轻易地就相信了一个历史的描述。张爱玲当然是很优秀的作家,我也很喜欢她的许多作品,写得非常出色。但是不是整个文学史里边就只有一个张爱玲了,或只有一个沈从文,当然不是这样。

  你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学者,你应该有更宽阔的历史文化视野。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确立一个自我的判断,我们不能相反——读书的时候把自己交给别人,那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