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费振钟新作《兴化八镇》出版
跳脱文学经验,回到乡村写作
  《兴化八镇 记录:乡镇社会的解体与重建》
  费振钟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8月

  文学作品提供的乡村经验往往是文学性的、想象中的,以致有的甚至是无根的。如何实现文学表达的乡村经验的现场感,无疑要深入到乡村,还原乡村现状。

  《兴化八镇 记录:乡镇社会的解体与重建》是作家费振钟以自己的故乡——江苏兴化为观察对象,历经几年乡镇挂职和大量访谈,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进行了近距离的考察后写出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将乡村现实社会和历史相结合,从乡村出发来了解中国的社会走向。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八个乡镇样本

  描摹转型期的中国乡镇

  兴化处于里下河区域中腹,地形呈水网状的低洼地,俗称“锅底洼”,地缘和地理都比较特殊,由此形成的乡村历史和社会形态,特点明显。

  兴化人费振钟以兴化的8个镇——沙沟、安丰、钓鱼、戴窑、竹泓、垛田、茅山、边城作为走访调查对象,既从个体出发,观察地方文化与乡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从纵向比较的角度,思考乡镇发展的主要危机、未来希望。

  在兴化近代以来形成的市镇中,作者选择了竹泓镇作为观察重点。

  据作者考察,过去竹泓镇因占有水上流通便利,在本地区优先建立了手工业的强势。以乡镇社会最普遍的金银铜铁锡五匠而言,无论人数还是技艺,竹泓镇都为各大市镇的翘楚。除以上五金匠,竹泓镇所有工匠种类,计有木匠(分大作、细作、圆作、水作等),竹匠(分篾匠、扎匠、篙匠等),瓦匠、皮匠、弹花匠、补锅匠、杀猪匠,以及油面匠、香匠等杂匠,入流与不入流的不下三十余种。所谓“百工”,竹泓一镇,应有尽有。

  作者以孙氏工匠家族的形成及其手艺特点为例,观察竹泓手工业在乡土社会空间中的延展——这些行业通过工匠家族的自然延续,形成特定的手工技艺传统,创造并积蓄财产,从而托起这个水泊中的市镇近两三百年的社会生活。

  但乡镇手工业在经过1950年代的改造以及延至1970年代的清除后,现在基本处于“百工凋零”的状态。在了解历史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这样的寻问和思考——“乡镇是否还有潜存的元气和精神,接续手工业传统,并从中走出再生和发展之路?”但直到今天,似乎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比较几个大市镇,竹泓镇突出了它在传统手工业方面的特质;沙沟镇则以商业兴镇,属于兴化乡土社会近代商业的典型。

  在“沙沟篇”中,作者集中表达了对乡镇传统产业结构变化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沙沟镇位于兴化最西北,也是洼地的最低处。前些年,沙沟因为有一座修筑于明代的厕所而名声显著。作为兴化地区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乡村市镇,其商业建筑、民居建筑和街区设置等,不仅有着典型的江北乡村的生活风格,而且是该地区乡镇社会形态的呈现。但现在呈现的是两个“沙沟”。一个正在眼前,定义为“千年古镇”,保持不变的历史事物和场景;另一个,由小商品市场、家用电器商店、发廊、游戏室和新开发的商品房等当代事物与场景构成。两个沙沟,谁更重要?

  “传统乡镇在撤乡并镇和撤村并居中渐次瓦解,新的空间将依照社区化、城市化的方式和标准建立,这意味着,传统乡村的存在面临种种危机,比如构成乡村空间重要关系和结构的姓氏与族群将会遭遇分离与解散,当这种现实不能阻止时,唯一能够对抗的方式可能就是文化了。”作者相信,“即使城市化多么势所难避,但有一个‘千年古镇’的沙沟,有那些以青砖黛瓦为世姓族群标志的历史存在,至少可以在文化上得到有效补偿。”

  知识分子的忧思

  写作者的责任及立场

  此外,作者选取的几个样本要么以特殊地形地貌闻名,要么以当地特色文化名震一方,要么在历史上因特色产业立镇,它们

  转型期的变化具有当下乡镇发展的典型性,引人深思。

  安丰,兴化地区第一大镇,多年来以圩田为立镇之本,其传统理想是“物丰民安”,不过,昔日广袤的圩田上,如今已是白茫茫一片养殖场。“如果无视‘长保土地’这个中国传统乡村经济平等和社会延续的根本力量,一切关于现代化的努力是不是都可能化为乌有?”

  钓鱼,有着美好传说的钓鱼庙和历史悠久的老粮库,是一个以粮食闻名的地方。如今,曾经“务农为本”的农民和他们的家族共同体都已云流风散,远离村庄和土地了。

  戴窑,早年名“灶产”,即烧盐的,后受地理限制,折入窑陶制作的生产方式。曾经承担乡村社会道义和责任的乡贤及其精神,如今随着窑业历史的结束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作者认为,如果人们认识到乡村社会不能任其消亡,除了从单极经济发展中改弦更张外,同时还要在传统基础上重新设计乡村模式,这样才能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资源,为乡村复苏输入血液和营养。

  垛田,地形如“八卦阵”一样复杂,船行其中,扑朔迷离。垛子四面坡地,用于种植,施肥浇水,皆在船上进行。水土一体的垛子突出体现了垛田农业的生态文明性质。如今,当地“千垛菜花”的奇景和种植香葱盈利,让农民成了“农业工人”。垛田,慢慢成为了思考的对象,为乡村和田园提供一种“绿色的语言”。

  茅山,2009年,“茅山号子”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的茅山,数百年来以庙会延续着乡村宗教文化传统,信仰的暗河在乡村流动。时代与社会的轱辘,往哪个方向转,风俗和信仰的两头,也许是观察的两端。

  边城,撤乡并镇后归入周庄镇,一些村民和地方文化人士无法接受这个决定,却没有从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反思自身,边城的撤并使得它从地方意识的觉醒中凸显出来了。十四世纪中叶,张士诚来此堆土筑城,以此作为和部将们后代定居之地,十三官庄就此形成,并决定不向新王朝纳税。边城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以及它的反抗性的生存观念,和这个历史故事都有很深的渊源。今日之边城,何去何从?费振钟以理性的冷静,带着怀疑与思索,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忧思,一个观察者和写作者的责任及立场,一个有根写作者的态度。也许,我们能从费振钟的作品中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无数个中国小镇,想想他们未来,路在何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