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 捷
从书法艺术的专业去评论王卫军者俯拾皆是,现在,我更想从文学角度来观察这位年轻的书法家。
书家常常自嘲“抄书匠”——与文学家相比,书家确实述作不多,而是致力于“练功”,用“书法之法”抄写古代文学名篇;书家书法技艺精进的过程,也离不开大量摹写碑帖,看上去书法家们的的确确是在“照搬”名家名作。这在当代,几乎更加养成了书法家日常创作的通行惯例。对此,我们不能一言蔽之。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抄写名作的过程,也是汲取文学精华、向圣贤大家致敬的过程,“抄写”可算是一种更精进的“阅读”。由于白话文的普及,今人创作字正腔圆、体例工整的近古体诗文极其有限,当下文学内容显然不能满足书家书写的需求,即便是林散之这样的书家与诗人双重身份兼具的大家,其自创的有限数量的诗文也只是其浩瀚书法作品群里的一粟。观察一个书家的品位,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选择抄什么,怎样抄,如何借助名作的格调,发掘自我艺术创造的空间,并从形而上表达出自己的才情。
作为文友,我关注王卫军的创作很久了。纵观其经常书写的名篇之作,我发现,他尤其喜欢宋人佳篇。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笔下风景精美有致,谈说仕隐精辟有加。文章头、身、尾结构亭匀,字、句、篇生动鲜活。这样一篇佳作,王卫军的行书恰当展示其艺术精妙之处:笔势舒展流丽而能收于蕴藉,结体雅正寓奇时有闲散溢出。大文豪简约味厚的文风,恰由王卫军简静而具内蕴的书风展现。不得不说,这是当代书家对古代文学家作品的一次精彩表达。
“三槐堂”是北宋名臣王旦家祠,王家几世忠良,家风笃实勤俭,王旦更是接近儒家“完人”形象的北宋名相重臣。《三槐堂铭》是苏轼带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篇铭文,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机缘巧合的是,王卫军家族恰恰是三槐王氏的后族。三槐王氏江山代代出英才,不能排除此文的传家滋养。作为后人,先辈如此庄重典雅的经典,王卫军对其神韵的把握,当然用心到了极致;对文意更是顶礼膜拜。在多次对此铭的书写中,他极力发挥他古雅俊丽的行书特点,于清逸中蕴含高洁的精神。我曾在王卫军的书房,看到数张不同体格的《三槐堂铭》手稿,知道他对文章已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心到手到,手到即书,积累了厚厚一摞,累高过尺。《三槐堂铭》是他书写最多的,却又是他发表最少的、最谨慎的,迄今他只选择行书《三槐堂铭》版本亮相。他的“克制”背后,隐藏着一个抱负——用各种书体创作并出版一本祖先铭文的专集。对此,我特别期待,因为这将是一部属于王氏文脉的特别的“家传”,跨越千年,墨迹追远溯源,更有希望绵延后世,成为中国“家文化”和“家艺术”融合的传世典籍。
长期浸润宋文学名篇,王卫军的书法风貌显然深受影响。那么王卫军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达到与宋文学精神格格相入的艺术境界呢?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代文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处于文学从高居庙堂的雅文学向传唱里巷的俗文学过渡期,在古典艺术的丰富性、全面性方面达到了高峰。从文学发展来审视宋代文学作品,会发现这个阶段的主要文学样式——诗、词、文,将前面几个文学高峰的艺术特点兼收并蓄:汉文学的雅正,魏晋文学的俊逸,唐文学的轩昂,六朝文学的风流。同时又发展出本阶段清新可喜的平实文风。细观王卫军的书法创作,与宋文学的艺术特征高度契合。
宋文学以词突出。宋词本出自酒肆歌楼,歌女执檀板浅吟低唱是为宋词之源。尽管有苏辛豪放派大张宋词品格,然而与诗赋相比,宋词因为是长短句,因为要和音律,于是乎,大量温婉、柔曼的婉约派宋词成为代表,俏丽于古典文学之丛。宋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因为他们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温雅从容的印象。偏爱书写宋代诗文的王卫军,作品中那股浓浓的书卷气,也就其来有自了。
宋代文学只有温文尔雅的面貌吗?当然不是。与唐朝相比,宋朝确乎文治发达武功欠缺,但是宋朝不缺铁血情怀。宋朝立国
三百年,外部威胁始终巨大,于是乎宋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耿耿气节也不曾弱化。这方面有太多的人物和作品,此处不能遍数。王卫军也曾经历部队的激情岁月,当他是一名战士的时候,他同时还是一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服役期间。战士王卫军彼时有着远大的文学理想,向他的军中前辈朱苏进等大家看齐、致敬,用文字表达心中的豪迈激情,并很快取得不俗的成绩。他先是创作小说,登上了当时军人向往的文学殿堂《昆仑》等著名期刊,然后又以书法频频获奖。所以,不难理解,威武与温雅,如何交融并升华了这位谦谦君子气质的年轻人。他从此起步,文雅见长,也有意气风发、铁划银钩、筋节峥嵘的一面。对于此,我们也可以观摩他的几首诗词小作书法: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公”,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苏轼《木兰花令》“知君仙骨无寒暑”,朱敦儒《踏莎行》“花涨藤江,草熏鸭步”,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这几篇行草于涓涓自然的书写中,时露劲节有骨的笔势,逶迤而出的是张弛有度、静气藏锋的人生轨迹。
在当代书法家中,王卫军的书法学古而不摹古,作品气格纯真、雅致朴实,让人耳目一新。童稚即书,几十年书法世界上下求索,王卫军感悟到以简驭繁是书法的神奇所在:寂静之处回归本我,才能更好地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稍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其作品在短暂的华丽炫技后变得沉稳大气:墨色浓淡枯润,变化自然;线条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章法大开大合、返璞归真,满纸禅意,扑面而来。古人云:心正则字正。王卫军大道行简,大处落笔见气度,小心收拾见精妙。细观王卫军作品,静气藏锋,乃得浑厚。透过其作品,看到的是他温润谦和的精神气质、难能可贵的文化坚守以及大气包容的人格魅力。达到这样的艺术成就,我想,王卫军也感喟古代文学艺术的滋养。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国崛起,文化也须精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国人普遍缺乏文化自信,所以艺术家们也应该将不卑不亢的大国气质融入作品中,把“写意”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从技法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以彰显中华艺术的文化身份,并给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诠释和解读,使之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王卫军身体力行,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堪为中青年书画家表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希望王卫军的坚守能让中国传统文化日臻完善,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气魄,将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发扬光大!
2017年9月12日 于南京
(本文作者丁捷系当代著名作家,百万畅销力作《追问》和亚洲青春文学奖作品《依偎》的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相关新闻
诗意桐庐·富春墨韵
——王卫军书法作品展在叶浅予艺术馆圆满举行
10月30日下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桐庐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桐庐县委宣传部、桐庐县文广新局、桐庐县文联承办,叶浅予艺术馆协办的“诗意桐庐·富春墨韵——王卫军书法作品展”在桐庐县叶浅予艺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是王卫军先生在江苏省外的第一次小型个展。展出王卫军近期创作的书法精品70余件,其中亦有多幅以吟诵桐庐的诗词为创作内容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典型的江南书风,字形优美、平和含蓄、典雅温润、章法独特,妍外秀中,亦古更今,每件都有着优美的画面感。
开幕式上,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建表示:“桐庐是一个山清水秀宜居的好地方,也是富春江文化汇聚之地。一进入桐庐县就感觉人在画中,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去处,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滋养的地方。江浙两地自古以来习俗相近,文脉相承。他希望相信通过此次桐庐的个展,王卫军能汲取吴山越水的精华,在书法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再创一个新高峰。”同时,王卫军还特地为桐庐作诗一首,“秋风夜雨访桐庐,晓看群峦隐若无。最喜富春一江水,绘作万古山居图”,并写成书法作品捐赠给叶浅予艺术馆。
“王卫军的书风是典型的江左风流。他的书法作品既有魏晋时期帖学的精美,又有汉魏风骨的率真与真切。此次桐庐引入王卫军先生的展览,不仅仅在艺术角度上对桐庐书法界有非常值得参考的价值,对浙江书坛的创作现象也会有很多启发。我认为从书法艺术追求上、事业发展上来讲,对浙江书法的发展也将是一个促进。”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雁君告诉记者。据悉,赵雁君与王卫军一起策划的江苏浙江的书法联展,也即将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本版书法均为王卫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