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清、波光潋滟的湖面上,绽放着朵朵莲花,在碧绿的荷叶间显得婀娜多姿,不远处,便是板桥新城……被眼前这一幕吸引的同时,沈旻赶紧掏出相机,用快门记录下莲花湖的这一美景。
当看到“爱我大江苏 ‘星’愿千千万”暨最美家乡定妆照活动时,爱好摄影的沈旻晒出了这张美图。在他心中,这就是家乡最美的时刻。莲花湖其实只是南京雨花台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五年来,雨花台区的“颜值”不断刷新,居民的幸福感直线飙升,大美雨花,让人舍不得离开。
通讯员 惠子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鹿伟 见习记者 耿朴凡
城郊小镇变身宜居新城,还有响亮的名字
“以前湖里淤泥多,现在水变清了不说,还种了大片荷花,湖边还有跑道可以锻炼。”从昔日石闸湖,到如今的莲花湖,家住雨花台区的沈旻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变化。
12年前,也就是2005年,板桥新城建设正式启动。在沈旻的记忆中,那时的石闸湖边还是成片的农田。虽然板桥是历史悠久的古镇,但在南京人心目中这里曾是偏远的城郊小镇。“当时大家觉得这里是荒芜的城郊,没有想到后来变化会这么大。”
如今,板桥早已华丽转身,变为现代化的宜居新城,还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奥南”。
曾经的石闸湖,已经变成了莲花湖体育公园。不仅有远近闻名的美景——百亩莲叶,还有配套完善的运动中心、休闲街区和商业商贸区。莲花盛开时节,板桥新城会在湖畔举行“莲花湖之夏”主题纳凉晚会,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视听盛宴。
华丽转身的同时,道路也畅通了,交通配套建设一再提速,除了大胜关公路桥建成通车,中兴路北延跨秦淮新河大桥主体工程也已完工,等建成通车后,将大大缩短板桥新城与河西新城的距离。
经济民生成绩单,晒出百姓满满幸福感
其实,板桥新城的变化,只是雨花台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这5年来,雨花台区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仅2017年上半年,雨花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0亿元,增长8.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210.9亿元,增长10%;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157元,增长9.1%。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带来的是百姓生活的改变。
雨花客厅E-PARK等商业综合体落户,大品牌纷纷入驻,居民不出雨花台区就能开启“买全球”的模式。而不久,雨花“两桥”地区也将迎来自己的“新街口”,一个总投资150亿元的城市综合体将落户。
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越来越方便。家长们关心的惠民幼儿园再次增加,名校就在家门口不再是梦想,南京外国语学校等一批名校分校今后将落户雨花台区,软件谷附属小学即将开建。
看病不用再去挤大医院,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有专家坐诊。雨花台区通过与全市多个三甲医院形成16个“医联体”,自去年以来,在基层医院享受三甲医院专家对口服务的居民达到1582人次。
这一系列改变带来的是百姓幸福感的直线飙升。说起雨花台区这5年的变化,许多居民如数家珍,言语中无不透着骄傲和自豪。在2016年的民生幸福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中,雨花台区位列全市第3位。
期待值提升,打造“一核多中心”新格局
“颜值”不断飙升的雨花台区,并不满足于此,对于未来,早已有了发展蓝图。
经济发展自然带来城市功能品质的稳步提升。雨花台区将加快打造以南站高铁枢纽经济区为核心、以“两桥”(铁心桥——西善桥)新中心、安德门地区中心、板桥新中心为重点的“一核多中心”城市发展新格局。其中,为雨花台区未来发展奠定框架的“两桥”改造,正在谋划引进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商业开发公司、五星级酒店并完善区域交通配套。
今年开年,雨花台区把补民生短板定为未来五年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民生幸福建设测评暴露的交通出行状况等问题,雨花台区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经六纬十”龙翔路、机道二通道、滨江大道雨花段、中兴路北延跨秦淮新河大桥等市、区核心路桥建设。
在治气、治水、治土方面,雨花台区定下了“小目标”:力争2017年全年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0%;全面完成农花河等24条黑臭河道整治;实施增绿补绿工程,2017年全年将新增绿化造林200亩、植树4万株,确保雨花台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0.1%。
“星”愿与祝福
愿未来五年雨花台区经济建设更上一层楼,我们老百姓的退休工资能再涨一涨,大家钱包都鼓鼓的。
——市民王一平
希望家门口的道路更加畅通,路旁多种些花花草草,让我们大雨花变得更美。
——网友秦品霞
听说5G时代快来了,希望家里网络能再通畅些,让我们老年人上网更方便。
——市民楼招娣
希望政府多多关心老人的养老问题,社区能为老人生活提供越来越方便的服务,比如医疗保障等等。
——市民胡鸣
希望今后五年天更蓝、水更清,社区环境更优美,一切越来越好!
——网友侯锁清
现在我们街道,一棵棵绿树排成两行,让人心旷神怡,希望以后树更多,绿地游园随处可见。
——市民王秀英
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希望未来五年,退休的老人能多出门看看,感受祖国的变化。
——市民张琴
建设大江苏要有一个平安江苏,希望对保健品推销采取有效措施。
——网友罗民权
少年强则中国强,希望今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
——市民史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