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68版:快报18载·无锡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追寻无锡老街——荣巷六百年的兴衰史

  荣巷,是无锡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它位于无锡市西郊,滨湖区内。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无锡荣氏家族聚居的自然村落,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荣巷仍然保留有一条约300多米的老街,和200多组带有近代风格和无锡特色的老房子。老巷虽然不大,却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半壁江山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里,曾走出过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以及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

  钱念秋

  当年荣巷的闭塞造就其繁荣

  荣巷的得名,和无锡荣氏家族不无联系。有趣的是,他们之所以落脚在此,是源自迁锡荣氏始祖荣清(号水濂)的“真性情”。根据史料记载,荣清生活在元末明初。洪武年间,朝廷授荣清当“著作郎”,但他早已看透官场,选择了过游山玩水的日子。

  明正统初年,荣清自金陵行至无锡,与同窗游惠山,在二茅峰远眺长清里(后为荣巷),雾气氤氲,背靠惠山,前有梁溪五里湖,风水极佳,于是荣清就带领自己的子孙迁居至此。因住在梁溪河旁,无锡荣氏一支也被称作梁溪荣氏。荣清有三子:继先、承先、念先,他们所住的地方,逐渐形成了自然村落,就被依次称为上荣、中荣和下荣。“具体到现在来说,这三个地方是以梁溪路为界的。梁溪路以北,是上荣;梁溪路和荣巷街间东面一段,是中荣;梁溪路南面到梁溪河这里就是下荣。三个地方本不相通,但经过荣氏三四百年的发展,三个村子逐渐连成一片,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荣巷了。”无锡市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荣华源介绍说。

  迁居到无锡后,无锡荣氏家族本着荣清“后代以耕读为业,潜德勿曜,不走仕途”的家训,世代在这里以耕种为业,不断开垦荒地,建立家宅,养鱼养蚕,不久后这里就成了繁荣富庶之地,荣巷也因此成为了繁荣的商业场所,周边的居民都到这里来进行物物交换。由于荣巷往东的山涧较多,百年前的荣巷和无锡市内交通十分不便,只能依靠梁溪河通往外界,较为闭塞,所以从其他地方到荣巷的商人,也选择了在此处交易。慢慢的,荣巷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集镇。

  经济的发达,也使得荣巷古镇的各种配套场所、设施变得丰富起来。在解放前,整个荣巷街上,就有了中西两种医院,有3家药材店,有邮局,有各种手工艺品的店铺,有娱乐场所,总共发展有一百多个店家。可以说,关乎到荣巷人从生到死的各个方面,这个镇上都具备了。其中最热闹的,要属荣巷的戏馆——滩簧场。戏馆里有荣巷人所说的“滩簧”,即锡剧的前身。除了唱“滩簧”的,也有唱淮剧的,唱越剧的。还有上午,作为茶馆,到下午和晚上说书——评弹热闹起来了。

  荣巷那些各具特色的建筑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荣巷路过了两次,一次是攻打无锡,一次是从无锡败退。荣巷也因此遭受了重大的破坏。

  荣华源说:“太平军之后,不少人逃难去了外地,尤其去上海的居多。从前大家一直安分守己,以为荣巷已经够好了,太平军将他们逼出去后,他们才发现了另外一片更大的世界。”也因此,荣家人才有了后来“实业救国”的思想。

  荣巷人的这一次出走,也带回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和文化。这些尤其体现在了荣巷的很多建筑当中。如今,荣巷的建筑风格,都各具特色,主要可以分为纯中式、纯西式以及中西合璧三种,多多少少都是受到上海民宅的影响。在这些众多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巴洛克风格的门头,罗马风格的石柱,西式的半圆形阳台。据介绍,荣巷也有上海的石库门,如五间头墙门。但荣巷的石库门也不太一样,它打开大门之后,可以看到它向内建的还是纯中式的,有砖雕门楼,而上海的石库门是没有这些的。

  荣巷的建筑除了受外来文化影响之外,多少还是保留了自己本土的风格,也和生产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在荣巷的一般人家里,有“闼门”,“闼”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小门”,而荣巷的“闼门”,是一种装在大门外的特殊半门。平时,旁边的门用于主人进出,而“闼门”的下方可以让家中猫狗出入。每年养蚕时节搬动蚕台、蚕匾时和遇到婚丧大事时,门和闼以及中间的立柱都可以移开,形成一个更大的出入空间。而荣巷的大户人家,则安装有6扇大门,以体现其气派。

  荣巷关于“路”的故事

  荣巷老街,是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的故居所在地,位于梁溪路的南边,长约300多米。这条街呈现“S”形状,蜿蜒曲折,好似一条“龙”。当地人还认为,荣家之所以能发达以及这条老街的繁华,和这里的风水有关。而这条街可以说是当时的商业中心,两边聚集了上百家店铺,当地人和附近居民,都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很多东西。

  在一百多年前,这条街还不大能走汽车。荣氏兄弟办工厂企业时,思想和眼光都十分长远。他们早就认识到交通对地方的重要性,于是在1914年时,他们修建了一条从迎龙桥到梅园的汽车道,即开原路,荣巷街也在其中。同时,老街也变成了弹石路。开原路一开始有9里多长,宽度仅5米。因为当时的很多人是农民,不同意将地卖出去造路。直到1917年拓宽时,大家都认识到马路的好处,开原路才拓宽到了9米。据说,为协助荣氏兄弟将道路拓宽,当时的乡董荣鄂生还带头将自己在荣巷老街街面上的五间平房拆去,以感动乡邻,能自觉让路三尺。

  过去荣氏族人若要通到外界,需要走水路,从梁溪河经过大运河或者太湖出去,通往苏州、上海甚至南洋。所以,可以说梁溪河也是荣家人的生命河。再后来,从开原路就可以直通西门桥了。现在开原路已改名叫梁溪路,经过政府改建,现有六个车道。近年又新建了与梁溪路平行的大池路、梁清路,荣巷再也不闭塞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