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说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枉凝眉》,不少人的耳边就能回忆起悠扬的曲调,这是由著名的词曲作家王立平创作而成。
王立平不但专注作曲,对书法也颇有研究。9月29日上午10点多,他专程赶来南京德基美术馆,参观《执管风韵——管峻书画精品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的陪同下,王立平细细观展,对他的“文人气”赞不绝口。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蔡梦莹/文 吉星/摄
谈展览:专程赶来观展,再次受到震撼
“这是我拿酒店的纸写的”,在一幅《匈牙利小记》前,管峻一边解释,一边分享当时的心境。而王立平也笑着说,字写得好,写在哪儿都是美的。在展览中,不仅有写在酒店信纸上的《匈牙利小记》和《日本福冈》,还有写在报纸上的《诗凝雪花》。管峻回忆,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没有那么多钱买宣纸,在报纸上练字是常有的事。
说起童年,管峻又细细读了《稻草图》中的文字,“因为,在我老家浸有水田,并不生长稻草。所以,那个稻草人,实际上是个麦草人……” 在整个展览中,创作于1995年的《稻草图》是管峻最早期的作品,也是最具有田野趣味的作品。管峻一边读,王立平一边细细地听,又被文字中的趣味给逗笑了,连连夸赞管峻很有“文人气”。
说起看展的观感,王立平表示:“我喜欢他的字已经很久了,这次专程过来。”9月26日开馆当天,他因为在乌镇的书画展,时间上冲突,没有来得及。3天后,他终于赶到南京观展,“很庆幸,他能陪着,让我们深切地了解创作的背景。”王立平说,之前看过他和别人在国博的合展,而这次来,“再次欣赏管峻的才华,再次震撼。”当现代快报记者问起最喜欢哪幅作品时,他立刻回答:“都喜欢!”
谈管峻:一头通达古意,一头植根现代
身为国家一级作曲家的王立平,不仅精通音乐,对书法也略有研究。“一头通达古意,一头植根现代”,这是他对管峻的评价。
管峻为何难能可贵?他认为,这个时代有巨大的发展进步,也有明显的问题,就是浮躁。而浮躁的问题出在哪儿?出在文化的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像管峻这样不浮躁、扎扎实实的艺术家,就很难得。
“以他的书法艺术来说,一头通达古意,一头深深植根于现代”。王立平强调,做一个古人一样的艺术家,是没有前途的,“古人不能从地底下站出来为他鼓掌”。但也不能只是现代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根基,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会轻飘飘。所以能够把经典传承下来,为现代人服务,这是最需要提倡的一种艺术和精神。管峻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艺术范本。
书法如此,美术如此,音乐如此。“论年龄,他要比我小很多,我们虽然年纪大,但还是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思考很多东西。”王立平说。
谈87版红楼:能参与其中,真是“八生有幸”
写宝黛爱情的《枉凝眉》、写香菱的《叹香菱》、叹晴雯的《晴雯歌》、惜探春的《分骨肉》、唱黛玉才情的《葬花吟》,这些经典的曲目都出自王立平的手。今年,是87版《红楼梦》播出后的第30个年头,他也感叹,作为参与者,不是“三生有幸”,是“八生有幸”,“当时,我们这群人没有人说要完成一个经典,精品的口号也没有人提过,而大家只是想尽心尽力拍好这部作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局限,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漩涡,就已经了不起了。”
王立平表示,特别高兴能看到现在的“红粉”、“曹粉”越来越多,而且主力军已经是90后、00后了,都是当时播出时还没出生的孩子,他看到了希望。对经典来说,有的能超过,有的难以超过,有的是无法超过,“我们曾经做出努力,也希望后人有超越它的作品。”
谈艺术:做艺术家,横竖都要遭人“眼”
今年76岁的王立平,在艺术圈多年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在他看来,管峻在艺术家中属于年轻一代,但他面临的问题,跟老艺术家是一样的,“作为艺术家,横竖都要遭人‘眼’,要么遭人‘红眼’,要么遭人‘白眼’。”
“不是今天抄个李白,明天抄个杜牧就是书法家”。说书法大家,王羲之是“书圣”,后来的“领右将军”,也是个将军,而董其昌也是高官。王立平表示,先贤各方面的修为很高,并且不断积累,这种修为最终表现在了写字上,并且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要做有担当的人,不仅是自己过得好,还要有社会责任,有教化的作用。
王立平提到,之前在河南某县的小学参观,校长写字很好看,于是就带着老师和学生都在写,“学校的墙上贴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字,都写得规规整整,清清爽爽。”带动校风,带动民风,文化才能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