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4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7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书香江苏·流动的盛宴·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精彩上演,多平台同步8小时不间断直播
500万人围观!
总有一种经典刻印在深深的脑海
  活动启动仪式上,领导嘉宾提笔点睛
  祭孔仪式
  言恭达为活动赠字

  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日。上午9时,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省全民阅读办主办,现代快报·ZAKER南京、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书香江苏在线网站、读品周刊承办的“书香江苏·流动的盛宴·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外广场启动。

  本次活动以“8小时不间断直播”的形式,在南京选取了10个最具有经典文学地标意义的场所或展示江苏全民阅读特色的阅读新空间,以20位名人名家诵读、解读、对谈经典名篇的方式展开。很多市民、读者来到现场,聆听经典、体验经典、享受经典。现代快报·ZAKER南京、腾讯大苏网、凤凰江苏、新浪微博、一直播等多平台同步进行直播,总观看人数近500万人次。

  

  见习记者 谢毓灵 王舒窈 耿朴凡 吕洁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 郑文静 宋经纬 王凡 赵冉 张然 徐岑 胡玉梅 徐红艳 白雁 费婕/文 赵杰 顾炜 施向辉 马晶晶 徐洋/摄

  夫子庙大成殿外广场

  “读儒家经典,做知行合一的人”

  诵读:《论语》(节选)

  昨天上午8点,大批观礼的市民聚集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外广场,守候着即将开始的经典诵读活动。8点40分,“书香江苏·流动的盛宴·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启动仪式在清远悠扬的古琴演奏和铿锵有力的祭祀舞中开场。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焦建俊、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王译萱、著名书法家言恭达登台为“致敬经典”四个字提笔点睛,宣布活动正式开始。夫子庙小学学生身着汉服诵读《论语》,全场观众或跟读或聆听,沉浸在书香和经典的世界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第五届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武秀成,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孔庆茂和大家分享了他们研读经典的心得体会。

  言恭达与先圣孔子有着颇深的渊源。他出生于常熟的言氏家族,言氏祖先就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的言子,言恭达是言子84世后人。站在大成殿下,言恭达说,自己骤然想起了孔夫子当年的呼吁——“君子忧道不忧贫”。“致敬经典,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经典是什么?经典是民族的人文品质,是民族的精神诉求,是中华文化流传千载的精粹,是中华子孙生存智慧的结晶。”他认为,当下,中国人需要找回我们祖先身上曾有的贵族精神和君子之风:自信、诚实、坚毅、敬业、博学、友爱、礼让、担当……这种民族人文精神的回归,正是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与自觉的表现。

  作为古文献学权威,武秀成教授提倡通过“读”和“诵”的方式学习传统经典,“久而久之,则常诵成记,受益无穷”。孔子第73代后裔、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孔庆茂在致辞时说,普通人学习经典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读经典,充实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二是做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君子。

  江宁织造博物馆

  “不读红楼梦

  不是合格南京人”

  诵读:《红楼梦》(节选)

  “像这样的好书,老爷却不许我读,今天我背地里偏要读它一个。”在青春版越剧《红楼梦》中,舞台上的宝玉娇憨、黛玉俏丽,年轻越剧演员为传世著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段经典片段《读西厢》也将观众拉回了《红楼梦》里。

  一部红楼梦,一座南京城。“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南京人。”著名美学家、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说,“《红楼梦》这本书出现以后,从来没有输给过时间。”

  著名南京电视方言节目主持人老吴也来给大家韶了韶南京和《红楼梦》的故事。“当年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5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所以这里现在就叫大行宫了。”

  活动现场,除了向经典名著《红楼梦》致敬,还有一组与南京有关的经典名篇诵读。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经过著名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朗诵家协会会长高英的精彩演绎,让人感受到了“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随后,朗诵者王馨款款读来一篇《樱花大道》,仿佛把大家都带到了三月鸡鸣寺漫天的樱花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高翱为大家带来了《史砚芬烈士家书》,在字里行间的叮咛中,烈士的家国情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浦口火车站旧址

  一场父子的告别,成就一篇经典散文

  诵读:朱自清《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中的一个片段。昨天,当朱自清的孙子朱小涛先生在《背影》的发生地——南京浦口火车站,读起这篇散文的时候,在场的很多人都泪目了。时光穿越百年,我们又回到故事的发生地致敬经典,那背影从来不曾在站台消失,而是永存于心间。

  朱小涛来过浦口火车站五六次,每次都感慨万千。“祖父写文章很慢,一天500字左右。但写《背影》却只用了一个晚上,说明他内心一定有太多的感情要表达。”

  朱自清研究专家、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姜建也分享了《背影》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故事,“《背影》发生的时间是1917年,距离今年整整100年。”

  100年前一场父子间的告别,为什么会成为一篇传世经典?“作文和做人一定要联系到一起。朱自清正是把自我的情感、心灵、人格投入进去,达到人与文互相支撑的境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写最深沉浓烈的情感。”姜建说。

  草场门书香建行

  诵读经典要从小培养

  诵读:

  赵菱《小白的奇幻夜》;祁智《小水的除夕》; 曹文轩《草房子》;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金波《让太阳长上翅膀》

  经典诵读活动的第四站来到“书香建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和作家赵菱,带领游府西街小学的同学们诵读了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祁智叔叔的书里总是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他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有一天我看到班上一个小朋友,手一直捂着口袋。我想,里面不是好吃的,就是好玩的。后来我发现那是本书。”祁智说,晚上放学后,他从同学那里抢了书连夜看完。“第二天,我把书还给同学。他本来要发火的,但是一看我,他乐了!原来我头发被油灯一烤,糊了!就因为看书太认真了。”

  祁智说,那个年代没有太多书看,他就学会了给同学讲故事,讲着讲着作文就写好了。写着写着,文章就写长了,最后就变成作家了。他分享的故事,让现场的小朋友们时而大笑、时而惊叹,听得非常入神。

  矿路学堂旧址

  邂逅青春的鲁迅、鲁迅的青春

  诵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9月28日中午,中山北路一栋民国小楼里传来孩子们朗朗读书声。这栋民国小楼是清矿路学堂旧址,鲁迅先生曾经在这里读书求学。

  昨天,《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的作者、南师附中退休语文高级教师徐昭武,著名文学评论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在这里给回龙桥小学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徐昭武说,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先在江南水师学堂呆了半年,后来又考入矿路学堂,4年后赴日本求学。“为了鲁迅能够到南京来求学,母亲给鲁迅藏了8块钱。到南京后,鲁迅学习很刻苦,生活也比较清贫。清朝末年的南京,冬天很冷,鲁迅便用吃辣椒的方法来驱寒,把胃都吃坏了。”

  鲁迅在南京是16岁至20岁,是青春年华。当时的鲁迅,学习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在南京矿路学堂和江南水师学堂读了四年半的书之后,鲁迅去了日本,后来学医,然后弃医从文,一步一步成为了大家知晓的那个鲁迅。

  新街口新华书店

  永恒的经典,可以“活”在任何时代

  诵读:

  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洛夫《因为风的缘故》;

  艾青《我爱这土地》;食指《相信未来》;纪弦《一片槐树叶》

  2017年是“新诗”诞生100年,主办方特地在新街口新华书店设置了诗歌专场,向经典新诗致敬。

  诗人、《扬子江诗刊》执行主编胡弦,诗人、作家、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梵,诗人、《雨花》杂志副主编育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于奎潮一起分享阅读的经验,探讨经典对于写作和人生的意义。

  “一个永恒的经典在任何时候都能被现代化,被借鉴,被复活,也就是说,经典可以活在任何时代。”胡弦说。

  育邦则建议大家去看看卡尔维诺提出的关于经典作品的十四个定义。第一条就是——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我爱这土地》《一片槐树叶》《因为风的缘故》《相信未来》,乡愁诗、爱情诗、励志诗……活动中诵读的这些经典新诗,让现场观众充分感受到新诗的魅力。

  滟紫台

  行走在

  六朝文学里的南京

  诵读:

  南朝 谢朓《入朝曲》;

  唐 杜牧《江南春》;

  唐 李白《长干行》;

  宋 周邦彦《西河·金陵》;

  朱偰《金陵古迹图考》自序

  在江苏省昆剧院著名昆曲演员施夏明、蔡晨成带来的《牡丹亭·惊梦》曲声中,第七场直播在滟紫台拉开帷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六朝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阿祥带来专题演讲《行走在六朝文学里的南京》。他认为,阅读南京不仅仅是阅读有关南京的书籍、诗词,还有一种阅读是行走南京。“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不妨再加一句,行万里路读无字书。”

  直播最后,通过诵读经典诗词,让人在文字中领略金陵风骨。

  南京图书馆

  只要人类存在

  国学就有永恒价值

  诵读:《孟子》(节选)

  经典诵读第八站在南京图书馆举行,这里进行的是一场关于中国文化的对谈,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南图国学研究所主任徐忆农参加对谈,江苏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丹军主持了这场直播。

  徐小跃说,之所以现代要学过去人的思想,就是因为它能超越时空,来到今天,国学具有“只要人类存在,就有永恒价值”的特点,比如仁义礼智信,永远具有真理的光辉。

  南师大随园

  袁枚从这里走向世界,遇见卡夫卡

  诵读:袁枚《随园记》;卡夫卡《中国人来访》

  随园位于南京五台山余脉小仓山一带,乾隆年间,袁枚买下随园,在这里度过了五十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出版,培养学生,他本人也被尊为随园先生。随园的经典诵读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何平教授、张鹏副教授、苏芃副教授担任嘉宾,他们和文学院的学生们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学课”。

  何平教授说,袁枚是个很“洋气”的古人。早在清代,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作品,就漂洋过海到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卡夫卡,就受到了袁枚的影响,写下了不少和中国有关的作品,如《中国人来访》《中国长城建造时》。”

  活动中,南师文学院的同学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高难度的问题:“随园到底和曹雪芹家祖上有没有关系?”“对于袁枚招收女弟子,老师们有什么看法?”老师们娓娓道来,博得掌声一片。

  秦淮河画舫

  94年后,再续文坛佳话

  

  诵读: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俞平伯

  94年前,两位20多岁的年轻人同游秦淮河,分别留下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就了一段难得的文坛佳话。他们是朱自清和俞平伯。

  94年后,朱自清的孙子朱小涛、俞平伯长孙俞昌实,再聚首同游秦淮河。9月28日,作为8小时不间断直播:书香江苏·流动的盛宴·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压轴活动,南京文史学者、作家薛冰,南京文史学者、朱偰之子朱元曙,青年评论家、《钟山》杂志社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何同彬,以及朱小涛、俞昌实,乘坐画舫,讲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后的故事。

  刚上船,朱小涛和俞昌实就饱含深情地跟大家分享了祖父当年的作品。谈及当年两位祖父同游秦淮河,都打开了话匣子。“两人见面的时间虽然不多,但互相一直牵挂着。”俞昌实说,当年两人在南京分手前,祖父还特意给朱自清先生寄了一张明信片,正面是秦淮河风光,背面是一首诗。

  秦淮河的牵线搭桥,让两个家庭也有了交集。朱小涛说,大约是10年前,他与俞昌实第一次在秦淮河边相识。“当时找到他,我非常激动,我说爷爷辈的缘分,我们这辈又续上了。”俞昌实说,这次要特别感谢现代快报,在这么好的地点有了这次重聚。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