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售!停售!停售!应保监会134号文件,某某产品10月1日将挥泪退市,错过后悔一辈子。”“今天你犹豫一下,本来15天就可以返还的保险,之后要五年才能返还。”“134号文下来了,甲状腺癌不再被列入重大疾病,抽烟的人和有家族病史的都要加保费,要买保险的抓紧了。”近日,类似于这样的宣传语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刷屏,发帖的一般是保险销售,说的大致也都是一个意思,自己的产品马上要停售了,客户抓紧来买。传说中的“134号文”究竟是什么?这些产品真是绝版的便宜等着你去捡吗?其实,这样的说法只不过是保险销售的套路而已,就是俗称的“炒停”,而今年以来,保监会已多次发布提示,严厉打击这种误导销售行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静
“134号文”真有那么厉害吗?
5月23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就是传说中的“134号文”。该文主要针对做好新形势下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规范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对保险公司和产品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两全保险产品、年金保险产品,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五年之后,且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缴保险费的20%;二是万能型保险产品、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设计应提供不定期、不定额追加保险费,灵活调整保险金额等功能。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保监会表示,134号文发布后,新报送审批或备案的保险产品需严格遵照134号文要求执行,对已经审批或备案的产品,保险公司需在2017年10月1日前完成自查和整改。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人身险市场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财型保险的拉动,但诸如快速返还型之类的理财险明显与“保险姓保”的监管风向不符,新规实施后,相关产品规模将明显“瘦身”。
江泰保险经纪公司南京市场二部经理许世杰告诉记者,这次新规对产品的影响体现在三个重点上:一是五年才能返还,二是返还金额不得超过已缴纳保费的20%,三是万能险不能作为附加险。他表示,134号文实施后,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将面临停售。不过,已经买的用户不用担心,继续有效,另外,新的满足文件要求的产品也应该会很快出来。
保监会屡次提示,打击“炒停”误导销售
本来是保监会用来规范险企产品设计的规定,可到了不少保险销售那里,却成了制造“停售”“绝版”恐慌的噱头。其实,类似的手法在保险销售上早已屡见不鲜,今年以来,保监会已多次就“炒停”问题发布风险提示。
今年初,市场上流传一则消息——“《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返还型健康险即将停售,此后所有健康险均为消费型,有病赔钱,没病返本的时代已经终结……”3月6日,保监会针对该传闻发布风险提示称,上述报道与事实并不相符。“《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于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并适用至今,同时,报道中所附视频也为2006年对《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的报道,而并非近期新闻。”
保监会提醒,一些人借用“返还型健康险”表述混淆健康保险的特点和作用,并以此为产品“停售”造势,实为虚假宣传,借机促进产品销售。此外,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需在2017年4月1日前对本公司保险产品进行主动自查和整改,对不符合监管规定和监管要求的保险产品主动停售。保险公司不得借用自查整改时机,虚假宣传,采取产品“炒停”等营销策略违规开展保险业务。中国保监会一旦发现保险公司存在产品“炒停”等违规行为,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保险公司和有关人员责任。
保监会同时提示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请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根据自身需求理性选择购买,不要轻信网络传言。
5月19日,保监会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公司销售管理工作的通知》,表示对捏造散布虚假信息炒停等违规销售行为,将依法从严从速进行处罚。
业内人士:今后新产品将回归保障功能
那么,134号文实施之后,是不是新的产品就不值得买了?对此,许世杰表示,134号文意在让保险回归本质,强调风险保障,“保险姓保”。对投资的影响就是,今后鼓励长期养老型的保险,像目前这种一年后就返还的就不允许了。不过,可能有保险公司换汤不换药,这就要取决于保监会的监管力度了。而据媒体报道,近期有多家保险公司向保监会提交新产品申请,但不少产品因诸多问题而被“退回”。有险企负责人证实,申报的新产品大多是不符合134号文规定,或是打擦边球的。
还有业内人士推测,134号文中规定,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今后险企可能会推出“寿险主险+万能险主险”双主险模式,或者将主险和附加险进行调换,主险设计成万能、投连险产品,附加险置换为年金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昨天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银行理财经理对134号文的影响并不关心,他们表示,虽然有些快速返还的理财险收益可观,但目前市场上并不缺乏收益相当的替代产品,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仍然能达到5%左右,哪怕是货币基金,也有4%左右,所以投资者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