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
一
在沙家浜穿行于芦苇荡的一条竹筏上,认识了57岁头发有点花白的老严。他是景区为游客提供水上服务的若干船工中的一个。这天是周日,他特别忙,刚从另一处工作场所匆匆赶来——沙家浜景区为吸引游客,近年开发了一个大型实景剧,叫《芦荡烽火》,把京剧《沙家浜》的剧情作了提炼。专门辟出一块很大的水域,并搭起供演员表演的舞台,对面便是可容纳几百人观看的半露天剧场。
老严在这场实景剧中也是开船的,戏演了四十分钟,老严忙乎了一头热汗。那边一结束,赶紧蹬了辆车,赶回这边的码头。好在这里的游艇不用人工撑篙或摇橹了,发动机电闸一推,船就嘟嘟跑了起来。我给他递了支烟,“短平快”地问了一些情况。老严干这活快八年了,算是景区的正式工。他家在横泾乡下,弄船使橹那是从小练就的童子功,只不过如今重新捡起罢了。有一个儿子也在景区工作,35岁了,之前干过导游,现在坐办公室了。“他不比我,我没什么文化,他是大专毕业,新东西学得快,所以钱也拿得比我多。”谈起儿子,老严有几分掩饰不住的骄傲。又说到孙儿孙女都有了,大的快10岁了。那一刻清楚地看到他两边眼角溢出的笑。
二
到阳澄湖边看望一位老友,被安排在临湖的一处宾馆住下。透过落地窗见一八角亭建在水中,亭子里有两位神情专注的钓者。阳光下见他们手中的鱼竿不时地高高提起,那上钩的鱼儿扑闪扑闪地被他们捉放到脚边的水箱里。于是按捺不住地出房,跑过一段不长的小桥,上前和他们搭讪。
两位都已退了休,原在上海一家机电公司,是玩得好的同事。周五上午9点多,开车从家里出发,两小时车程便到了这儿。一问才知所有的渔具都是品牌货,连衣服、帽子一身行头皆正规军模样。鱼饵是专业商店配好的用几种粉揉捏而成的黏黏的团儿,粉红色的,挺诱人。可水中敏感的鱼儿不是回回咬钩的,十次有八次是把你钩上的那点饵食吞了,自己却不上来。因此可见二位频繁地把钩子拎上来,重挂饵食后再抛入水中。
不过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他们的战绩也颇让人眼热的了。小鲫鱼小鲹条已有了三四十条,还有一条近三斤的鲤鱼被装在另一只篓里,复又小心翼翼放置湖中用活水养着。小鲹条也就手指粗细,出水不久便没了声息。他们拎到饭店请厨师加工,用油烹炸,撒些椒盐,晚上便用它下酒。这哥俩倒也并不贪杯,一瓶绍兴女儿红两人平分。喝完了趁着月色,还想再钓一会。却不料夜风起了,水下估计也有几分凉意了,鱼往深水里去了,再香的饵食也不来问津了。于是他们只好鸣锣收兵,说歇着吧,明儿一早再来。
人家钓鱼不好老打岔,一些事儿也不便多问。只晓得这哥俩是同年同月生的,虚岁六十三了。一位祖籍南通,另一位生在南京溧水,打小跟父亲去了上海。次日下午三点他们便打道回府了,几条大一点的鱼美滋滋带回去与家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