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护鹤女孩徐秀娟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1987年9月16日,为了寻找一只走失的白天鹅,徐秀娟牺牲在盐城丹顶鹤保护区的茫茫滩涂中,成为中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年仅23岁。
2017年9月16日,是徐秀娟离开30周年的日子,盐城、齐齐哈尔两地举办多种形式活动来纪念她。现代快报记者也来到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带大家走进30年前,徐秀娟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现代快报·ZAKER南京对此进行了现场直播。
见习记者 王舒窈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徐红艳 姜振军 徐洋 文/摄
悼念
徐秀娟
纪念园、雕塑落成
如今,30年过去了,老同事们对徐秀娟的印象还很清晰。“大家都没有忘了她。”1986年,曾亲自将徐秀娟从齐齐哈尔接到盐城的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研究员吕士成回忆说,“第一面我记得她穿着牛仔裤,留着一头短发,主动过来跟我握手,开朗大方。”
那时,徐秀娟在当地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驯鹤姑娘”了。吕士成说,徐秀娟出身于养鹤世家,父亲徐铁林是黑龙江扎龙保护区的第一位养鹤专家。受父亲影响,她从小与丹顶鹤相伴,16岁就开始参与养鹤。
据介绍,每年清明和9月16日,都有大量的游客、市民来到徐秀娟的墓前,进行悼念。为了更好地纪念她,保护区对徐秀娟墓地进行了翻修,墓地朝向,还是当初父亲徐铁林为她选定的,能够看到她所建立的鹤类养殖场。在保护区内,徐秀娟故居、雕塑等纪念载体相继落成,全方位展示其生前的生活日记、工作笔记、文学作品等。
不仅是保护区内,在盐城市亭湖区福禄园公墓,筹备已久的徐秀娟纪念园也正式揭幕。一位短发少女,环抱着一只丹顶鹤,她的身后则是一组音符雕塑。
在揭幕现场,有数千名市民自发来悼念。活动最后,千人共舞《一个真实的故事》,追忆英雄女孩。
追忆
她是保护区内首任鹤场场长
为防疾病,每晚把“鹤宝宝”带进自己帐里睡
如今风景秀丽的保护区,30多年前完全是另一个模样。据工作人员回忆,1983年,成立之初的盐城珍禽保护区基本没有配套设施,但更缺的是禽类养殖专业人才,徐秀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毅然离开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陌生的盐城。
吕士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时徐秀娟和他从东北带走了两只丹顶鹤蛋。孵化期中的丹顶鹤蛋对温度和湿度要求都很高,但他们只有一个简易的急救箱,要靠频频更换热水袋来帮丹顶鹤蛋保温。
“我们坐火车整整两天两夜,秀娟一直把药箱搂在怀里,平放在腿上,说要时刻注意观察。我想跟她换着拿一会儿,她都不放心,药箱一直没离手。”吕士成回忆说,在徐秀娟的精心呵护下,两只丹顶鹤最终在盐城破壳而出。这对于盐城保护区来说是个大突破,意味着丹顶鹤在越冬地开展人工驯养繁殖的设想已初见成效。
两只小鹤在越冬地诞生,仅仅是徐秀娟工作的开端。这位创建了盐城第一个鹤类驯养场的场长姑娘,还肩负起丹顶鹤育雏技术的研究,与鹤相处、以鹤为伴,当起了“鹤娘”。
驯养场的专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刚出生的雏鹤极为娇弱,不仅需要特定的生存温度和湿度,还要定时定量喂水喂料,及时清理粪便,24小时不能离人。
据徐秀娟的老同事们回忆,为了防止蚊虫叮咬雏鹤传染疾病,每晚她都会把“鹤宝宝”带进自己帐子里一起睡,雏鹤稍有病态,她就把它们抱在怀中仔细观察。
吕士成说:“其实丹顶鹤粪便的腥臭味很重,一般人受不了。秀娟一个姑娘家,被子上、席子上被弄得到处都是,自己却一点也不在乎。”
生活中她温暖、阳光
英语说得很溜,爱好文学和音乐
除了醉心于养鹤工作,工作之余的徐秀娟,也像其他20多岁的女孩一样,爱好音乐和写作,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在刚刚落成开放的徐秀娟故居内,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就展陈着她曾经弹奏过的吉他和收听过的“燕舞”牌收录机。
在保护区社会事业管理科工作的贾翠梅,是曾经跟徐秀娟在鹤场工作、生活过的“战友”。“还记得我们以前经常一起做几道小菜,那时候没有电,晚上吃完饭我们唱唱歌解闷,秀娟这时候就弹着吉他伴奏。”贾翠梅回忆说。
在同事眼里,徐秀娟不仅是当时国内少有的驯鹤专家,她还是位“才女”。“她虽然只上到高一,但后来到东北林业大学进修,学习十分刻苦。”吕士成告诉记者,徐秀娟的英语说得很好,还曾与国外前来的专家交流。
这位文艺女青年还喜欢记日记,在1986年7月1日的日记里,她用散文的笔触记录了第一次看海的感受。“今天跟科研所的同志一起出海,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浪花飞舞,银光闪闪,波光荡漾,用望远镜可以看到远处采海螺的人群云中行,雾里穿。”
吕士成与徐秀娟大学专业都是动物学,当时两人会一起相约做些野外调查、研究。“有次我应她之邀,到射阳林场的竹林去看灰椋鸟,从灰椋鸟的分布、习性,我们讨论了很多。”看到灰椋鸟集体翻飞、盘旋,徐秀娟兴奋极了,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
让吕士成没想到的是,当晚徐秀娟回到保护区,就写下了著名散文《灰椋鸟》,之后这篇文章还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
成果
人工繁殖、驯养
壮大鹤群
“护鹤女孩”离开我们30周年了,她最牵挂的丹顶鹤现在怎么样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如今,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广袤的滩涂上,每年都有800只左右丹顶鹤来这里越冬,占世界野生迁徙种群的一半。除了丹顶鹤,每年几百万只来保护区越冬的鸟类中,还有近30种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皮书。这片湿地,也是它们在冬天的“家”。
数量稀少的丹顶鹤如何保护?建立人工驯养场就是一种有效扩大丹顶鹤种群的途径。30年前,徐秀娟从东北带来的两只丹顶鹤鹤蛋,最终在盐城破壳而出,就是对丹顶鹤在越冬地开展人工驯养繁殖设想的突破。截至目前,保护区人工繁殖驯养的丹顶鹤数量近百只。
在盐城保护区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徐秀娟完成了越冬地孵化、驯化丹顶鹤幼雏的工作,而她“丹顶鹤在越冬地半散养条件下的人工繁殖研究”课题才进行到一半,便不幸牺牲在了岗位上。徐秀娟去世后,吕士成接过了同事徐秀娟未尽的事业。1992年,保护区终于成功完成了丹顶鹤的人工繁殖,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后来,还陆续建立起一套系统的越冬地丹顶鹤人工驯养育雏技术规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保护区还首次记录到丹顶鹤在盐城越冬地自然条件下的两个繁殖巢。
“丹顶鹤的保护不光是对栖息地的直接保护,还要通过科研手段辅助,建立驯养场就是一种有效扩大丹顶鹤种群的途径。”他举例说,比如在野外,一对丹顶鹤每年只能产1-3枚卵,而人工驯养后可以产到4-5枚。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在这些幼雏里选择强壮的,再进行野化训练,最终让它们回到野外中去。